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的動物觀——兼論動物保護與人間淨土建設之關係
星雲大師對動物的認識,既有受傳統佛教觀念的影響,也有受近代西方科學進化論的影響。他對動物的認識主要可以概括為三點:動物具有自在的清朗佛心;動物是人類同體共生的生命體;動物是人類生命教育的良師。基於這樣的認識,星雲大師提出「以護生代替放生」和「推廣生權時代理念」的動物保護思想。同時,星雲大師又將他的動物保護思想與佛教的戒律規範結合起來,從而產生更持久、廣泛、有力的效果。星雲大師致力於人間淨土的建設,而動物作為眾生中的一部分,作為人類同體共生的生命體,如何減少人與動物之間的衝突與張力,保護動物的權益,落實動物的生權,也成為人間淨土建設事業中一項重要的內容。
從佛教的「解脫觀」看人間佛教的實踐意義――以《雜阿含經》與星雲大師之著作為依據
本文旨在探討佛教的解脫觀以及星雲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之間,在學理上的關係。從佛教解脫道經典的《雜阿含經》整理出關於解脫的形式與內容,看出佛教所著眼的生命世界,從眾生在世間受苦的情形,提出解脫困苦的修行方法。在大致確立佛教的解脫觀之後,將探討在當代具有相當價值的人間佛教學說,依據星雲大師的著作與說法,檢視與佛教經典的解脫觀在條理、脈絡上是否一貫,以作為身處於人間修行時的一種參考。
附錄二 佛教經典與生命教育之實踐—讀解行證《維摩詰經》之「 菩薩淨土」
人間佛教思想與當代管理之道
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對於傳統佛教的消極避世流弊具有對治作用,使佛教植基於其深邃的般若智慧,能積極走入社會人群以從事濟世事業,尋求在利他活動當中實現生命人格的圓滿。人間佛教的財富觀並不對金錢抱持負面觀感,而主張善用財富來提升人類福祉與推展佛化事業,促進此土世界的淨化,如星雲大師在〈我推動人間佛教〉一文說:人間佛教就是要從淨化心靈的根本之道做起,但也不是因此而偏廢物質方面的建設,而是要教人以智慧來運用財富,以出世的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從而建設富而好禮的人間佛教。收於人間佛教的發展這種佛教思想與實踐的人間轉向,使佛教與現代社會生活的各個面向得以緊密銜接,從而對世間活動提供智慧指導。
增進未來社會福祉之人間佛教展望與挑戰
台灣當代「人間佛教」的推動與實踐是全球佛教現代化的重要指標,被視為是展現佛教的社會責任之典範。許多有影響力的佛教團體除了積極弘揚佛教的教義與修行之外,同時也強調佛教的社會責任,增進社會福祉。具體展開的推動包括扶貧與災難的救助、推動環保生活、參與臨終關懷與生命教育、人心淨化以增進社會和諧,甚至開發更符合社會公義的社會企業等等。台灣推動的「人間佛教」從思想史來看,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佛教現代化的發揚,而中國現代化則與很大程度上是與世界現代化碰撞的結果。
試析《星雲大師全集》對當代佛教弘化之意涵
星雲大師(以下簡稱大師)曾說:佛教如果不能服務社會,佛教就會被社會淘汰,失去佛教存在的價值。而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快速的生活步調,科技的高度發展,造成人際關係的疏離與生活的壓力;現在人工智慧AI的來臨,更引起人類面臨社會秩序、生存威脅、倫理底線、生命意義等一系列整體人類命運問題的恐慌,激發人們反思時代所面臨的經濟、社會問題,與價值觀的重新建立與解決的途徑。人間佛教關注「生命、生活、生死」的人文關懷,如何應用佛教的力量來淨化身心?這是弘化工作不容遲緩的課題。
人間佛教的藍圖(二之二)
本文的主旨不在高談人間佛教的理論,也不拘泥於一般學術論文的格式,只是有感於過去學者們常把佛教的理論搬來搬去,說是論非,分歧思想,造成佛教的四分五裂,殊為可惜。 其實,佛教本來就是「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道理不在辯解,而重在同一信仰。就等於吾人經常閱讀經文,義理明了;閱讀註解,反而不知所云。佛教的學術論文,重在給人信心,給人明白,給人一以貫之,對義理融會了然。佛教常講般若智慧,為的是去除分別;但實際上佛教界過去的各宗各派、各種議論,重重疊疊,異說紛紜。雖說佛教博大精深,但歧途雜論,未能有益於佛心證道,明白說,我們並不喜歡談是論非的佛法,我們需要的是一乘直入的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是易懂難行之道,今日的佛教界,講經說論,可以舌燦蓮花,滔滔不絕;講說人間佛教,何其難哉!即使能講人間佛教,也是膚淺的口號,不能身體力行。人間佛教是實 用的佛法,行住坐臥、衣食住行、舉心動念,哪一項生活能離開人間佛教呢? 吾人雖生在人間,猶如身在廬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今為幫助世人一窺人間佛教的風貌,僅就佛法經論、古德懿行中,有關人間佛教的各項實踐,整理而略論倫理觀(居家之道)、道德觀(修養之道)、生活觀(資用之道)、感情觀(情愛之道)、社會觀(群我之道)、忠孝觀(立身之道)、財富觀(理財之道)、福壽觀(擁有之道)、保健觀(醫療之道)、慈悲觀(結緣之道)、因果觀(緣起之道)、宗教觀(信仰之道)、生命觀(生死之道)、知識觀(進修之道)、育樂觀(正命之道)、喪慶觀(正見之道)、自然觀(環保之道)、政治觀(進修之道)、國際觀(包容之道)、未來觀(發展之道)如後,希冀以此建立人間佛教的藍圖與理念。
人間佛教之大用—覺醒淨除善惡業,轉成純淨生命的菩提心
論星雲大師人間淨土 與智者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共鳴
天台智者大師與星雲大師皆是對中國佛教起到重大推動作用的大德,他們的思想具有開創性、包容性,對中國佛教思想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本文主要從天台智者大師與星雲大師之思想交涉出發,檢視兩者在根本思想方面的同質同源,並在此基礎上探討兩者在淨土思想與修行方面的深切關聯。智者大師判釋一切佛法,一切法無非中道實相,即空即假即中。如此天台圓教呈現出充分的人間性。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是佛陀源初的生命本懷,融攝一切佛法,故而具有充分的圓教性。兩者的思想皆本源於佛陀源初的生命境域,反映在淨土思想領域,則是「唯心淨土」,是「心淨則國土淨」,是天台四土與人間淨土之同體相即。
《往事百語》──星雲大師的生命敘事與終極療癒
本文以敘事治療為研究方法,一探星雲大師在口述歷史《往事百語》一書中的生命敘事與終極療癒。 首先,星雲大師將一生歷程,透過《往事百語》百篇發人深省的「一句話」,從十一歲童年階段述說至1999年止,逾七十年的出家歲月,當中歷經了中國近現代遽烈的政治動盪、社會文化的主流變遷,大師建構了教界與政界的主流敘事,此乃是大師苦難故事的根源。 其次,大師在書中流露其創傷課題,以及所做的外化解構之努力;大師回憶過往時,影響其一生的關鍵人物,對星雲大師面對苦難險阻具有極大的療癒力量。 最後,大師生命價值意義的歸趨在於弘法利生,全書為畢生建立的「人間佛教」之歷史發展,作了宏觀的回顧,並心心念念於建立「人間佛教」的理論,以及建設「人間淨土」的慈心悲願,因而完成了自我生命的終極療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