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
星雲大師所講的人間佛教是廣義的人間佛教,而不是狹義的人間佛教,也不是學界所認為的當代中國佛教。所謂廣義的人間佛教是指回歸到以人為本的、傳統的、根本佛教教理上來的人間佛教。大師說:「人間佛教不是佛光山自創,人間佛教的理念來自佛陀,因為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度化眾生在人間,一切以人間為主。因此,教主本身就是人間佛陀,他所傳的就是人間佛教。
「至福」與 「圓滿」——「人間佛教」的跨宗教文化整合與歐洲「佛光會」的使命
在當今全球化加劇、跨宗教文化交流日趨頻繁的今天,「現代性」面臨危機,其合法性不僅遭受質疑,且需要在一更大的全球文化視角下審視。職是之故,在當代處理東西方思想文化之整合,對中國思想傳統予以擴解之時,我們當有一新的思路與一更宏大開放的視野。對此,由星雲大師開創的佛光山「人間佛教」運動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值得我們作深度的理論反思。如果我們對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定位不限於其對明清「經懺佛教」形態的反思,而更著眼於其對漢語佛教空間場域形態的突破,則在很大意義上講,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成功,乃是緣於其自覺或不自覺地展開了一有效的跨宗教文化整合,參與到全球文化的建設發展進程中。換言之,「國際化」是人間佛教的必然發展。即如星雲大師所說,「我們成立國際佛光會的目的,就是要將佛法落實在人間」。就此來看,相對於現代新儒學,佛光山「人間佛教」之思想建設自有其特別之考慮。
開發「人間佛教管理學」的當代意義與價值
東西方管理學與傳統文化兩界的學者專家們,已對中國儒、道、法諸家與基督宗教的管理思想及其應用進行了多種視角的探索,或是研究東西方學說的管理思想內涵,或論述傳統思想在現代管理情境中的應用方式,或檢證傳統文化對於經營管理實務的影響效應,發表了許多學術論文與專書。相較於此,探研佛教管理思想與實務應用的著述顯得甚為不足。面對現代企業界所發生的領導能力偏失及道德觀念問題,傳統文化應用於當代管理場域的價值逐漸受到關注,佛教作為一種傳播廣泛及正被實踐的傳統宗教,應能對當代管理學提供思想資源與實用指導。 借鑑中國思想傳統在現代管理領域的理論發展與應用推廣,本文論證人間佛教是能夠裨益當代管理訓練的良好思想與學修體系;其次,探索人間佛教在現代管理領域的應用價值與可行模式。
人間佛教的契理契機簡議
人間佛教代表了二十世紀以來中國佛教適應新時代的發展理念。就契理而言,基於大乘精神解決生命問題的人生佛教體現了佛教的本質。就契機而言:一、社會的發展要求佛教承擔更多的道德教化責任,維護社會的道德基礎;二、漢傳佛教面臨的文化氛圍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故教法需要革新,須以五戒十善為核心的人天乘內容為基礎,重視發揚菩薩行精神;三、在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組織形式方面,居士佛教團體對於人間佛教發展甚為重要。
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生命倫理觀及其現實啟示
人間佛教是佛教現代化的重要標誌。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生命倫理觀大致可從3 個維度展開。一是在生命觀上,其人間佛教在繼承傳統佛教的基礎上,以「緣起論」圓滿地回答了生命起源之謎;二是在生死觀上,其人間佛教並非厭惡生死,而是追求自我「涅槃」,教人解脫死生;三是在生活觀上,其人間佛教將傳統佛家「出家」遠離世俗、以隱居修行的生活觀念拉回現實的社會裡,強調「自利利他」、「普度眾生」的現實生活價值。深入討論其生命倫理觀能為處在社會主義轉型期的中國所遭遇的「道德滑坡」,中西價值融合背景下,多元價值難以抉擇,以及生命倫理中道德衝突與困境,帶來具有現實意義上的啟迪。
論星雲大師人間性與超越性相結合的美學思想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強調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注重佛教文藝在弘法中的積極作用,故而星雲大師雖不曾有美學方面的著作,但其美學思想卻得以通過這些藝術活動而傳達。本文認為星雲大師美學思想具有人間性與超越性相結合的特點,其中,「人間性」是星雲大師對佛法人間性格強調的結果,具體表現為日常生活審美化以及道德化的審美取向。但是,星雲大師美學思想中的「人間性」特徵建立在佛教世界觀的基礎之上,在這一世界觀中,「人間」作為修行的道場,其最終目標是建立具有超越性的「人間淨土」,故而星雲大師美學思想中的「人間性」並非對現實中日常生活的簡單回歸,而是作為一種表象,在最終的審美境界中與「超越性」相結合,共同構成星雲大師的美學思想。
佛教「福慧雙修」思想的現代性意義
佛教必須人間化與現代化,當代大德已有不少闡發。然而如何將佛陀人間佛教之本懷,系統性地、理論性地做一整理,則仍存在尚待努力之空間。也就是說,人間佛教的追求與理 想,不能只是道德性的、應然性的勸說,尚必須從理論上做一實然性的、必然性的論證。若只有應然性的勸說,而無實然性的證明,則仍只是一種意識型態與教條。玆篇所述,旨在以佛教「福慧雙修」的觀念為主軸,論證佛教現代化、人間化的必要性以及必然性。
繼承與超越—星雲大師祈願思想的現代轉型
佛教祈願是一種源遠流長的信仰形態,經過宋代慈雲遵式等人的整合與發展,逐漸成為中國佛教極為流行的一種法事活動。星雲大師在繼承傳統佛教祈願思想和實踐方式的同時,在「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人間佛教基本原則下,對古老的祈願文化進行了多方面的揀選和超越,形成一種輕鬆簡便、積極向上、慈悲利他、祥和清新的人間佛教祈願文化。星雲大師之祈願思想與實踐作為人間佛教的一種重要呈現,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多種呈現方式和獨特的文化個性,在撫慰信眾感情、激發信眾力量、施展道德教化、傳遞佛教精神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以忍為力
中國是一個講究修身養性、崇尚人倫道德的民族,五千多年來,百家諸經無不推崇勤儉、忠義、守時、謙讓、孝順……為美德,多少古聖先賢更是以之為修養、為傳家寶。其中,更將「忍」視為人生最大的修養。在佛教,「忍辱」更是菩薩必須修行的德目之一。 我們反觀今日的社會,種種亂象的根源,多是不能「忍」。忍不下一口氣,而惡言刀槍相向;忍受不了他人春風得意,而嫉妒誣陷;不能忍受生活各項壓力,而放棄人生;不能忍窮忍苦,轉而投機取巧,欺瞞詐騙。可以說整日在「不能忍」當中汲汲營營,費盡心力,把生活搞得烏煙瘴氣,一塌糊塗。所以說,「忍」不但是人生一大修養,是修學菩薩道的德目,也是快樂過生活不可或缺的動力。
「無我」才能「有我」—星雲大師責任倫理思想研究
在當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呈現出碎片化特徵,傳統的道德生命意義被解構了。同時,個人從各種共同體中脫離出來,自我成為生活世界的中心, 須為自己的生命意義承擔起責任。因此,關於責任的倫理就能作為道德生命意義重建的基點,中華優秀傳統則能為這一重建重任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而作為佛教現代化最新理論成果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其責任思想與實踐,不僅呈現自利出世和利他入世的責任倫理特徵,而且在實際實踐過程中以責任共同體的形式分享責任並形成責任紐帶。人們既可以在人間佛教的責任實踐中增進德性,又能在德性提升中體悟「無我」,在「無我」中展現「自我」,從而在人間超越出有限的生命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