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的現世關懷
基督新教經由喀爾文的預選說在教義上的改革,轉變為俗世內制欲的宗教,對信徒而言,救贖是上帝的恩寵,但會顯現在現世生活的規律性,以及有系統地克己並累積財富。於是,現世宰制的倫理態度,成就了系統性的現世合理化,讓基督新教成為近代現代化發展的推手。相形之下,佛教在關於救贖的不同層面,表現出來都與基督新教處於對立的立場。相較於基督新教是以神為中心、倫理的、現世的、制欲主義、特殊主義的,佛教則是宇宙中心、巫術的、出世的、神祕主義、普遍主義。而佛教的這些特性無法開展出現代資本主義,佛教遁世、消極的生活態度,被認為是東方世界經濟落後的主要因素。
中國佛教夢:走向世界弘法的新征程——重溫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理念與遺願
本文認為:太虛大師在近現代中國佛教中的重要性,在於他試圖應對時代思潮,尤其西方文化的衝擊,努力從事中國佛教革新和現代化的實踐,孜孜於使中國佛教走向世界弘法的途程。太虛大師當年沒有實現的中國佛教夢,如今經過星雲大師等的推動,人間佛教實踐已經推展到了世界各地,而且向更深層次發展和更高目標邁進。
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的世俗化問題辨析
「人間佛教」自太虛首倡,經印順、趙樸初等人的發展,已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思潮及其謀求自身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現代化發展路徑;但是,在當下人間佛教的發展過程中,圍繞「世俗化」問題也產生了諸多的爭論與質疑。究其原因,不僅因為「世俗化」一詞本身充滿了歧義,同時也因為不同的論者在使用「世俗化」一詞時基於不同的理論立場和具體語境。有的論者在言及中國佛教「世俗化」時,僅局限於中國佛教自身的漢語歷史語境,而無視現代性理論提供的宏大背景;有的論者則立足於西方宗教社會學的立場,而無視中國佛教與西方宗教形態的差異性;而有的論者則持受世俗化與宗教性兩相對立的立場;凡此種種。因此,澄清「世俗化」一詞的概念史背景與不同言說語境,進而對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有關「世俗化」問題進行辨析、澄清,不僅有助於人間佛教的理論建設,也有益於中國佛教的未來發展。
百年現代化,世紀人間情 ─人間佛教的百年回望與反思
此次主題論壇,是2023 年度人間佛教研究獎學金青年學者論壇一個環節。今年我們共有30 位碩博士生通過申請、盲審、答辯、初稿等多層選拔,最終進入到我們最后一關的論文發表會。這兩天,青年學者們在大覺寺的日程安排非常充實,我們的論文發表會共分了7 個場次,非常緊湊。同學們的觀點新穎,發表精彩;教授們的點評中肯,視角犀利,相信各位同學都有不同的收穫。接下來,我們將迎來一場「新頭腦風暴」。
星雲大師釋經策略初探―以《六祖壇經講話》為中心
「解釋經典」是星雲大師「文化弘法」的重要內容之一,《六祖壇經講話》凝聚了星雲大師向大眾闡釋佛經的智慧,頗具代表性地反映了大師的釋經策略。星雲大師的《六祖壇經講話》以弘揚教理、給人明白為原則,通過設立主題、貫通古今、強化修辭等方法,對《壇經》這部佛教傳統經典做了現代化闡釋。其釋經策略具有表裡呼應、重視實踐和通俗生動等特徵,打破了佛經在傳統與現代間的隔膜,化難懂為生動,在弘揚人間佛教和傳承傳統文化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對當代佛經的解釋有重要借鑑意義。
菩薩行的現代轉型——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為中心的探討
「佛教現代化」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和實踐的重要內容。星雲大師暨佛光山的佛教現代化運動改變了傳統佛教界的諸多弊端,有效地推動了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播和轉型。這一「佛教現代化」的實踐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把與大眾生活疏離的傳統佛教,轉變為落實在現實生活中的佛教信仰。把傳統佛教中深奧難解的法義進行大眾化和通俗化的詮釋,改變了傳統佛教多集中於精英人士的局面,使佛教教化通俗化,而為大眾所接受。改變了傳統佛教較為局限的教育辦學方式,形成開放性、現代性的新型佛教教育模式。對於傳統佛教中實際存在的性別歧視現象,宣導男女平權的理念並付諸於實踐。星雲大師暨佛光山佛教現代化的理念與實踐,為佛教在現代社會中如何順利傳播和產生影響提供了卓有成效探索。
「同體與共生」在佛光山價值體系中的位階——以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為基礎的研究
佛光山對於當今社會的問題一直有著積極地關注。佛光山在踐行人間佛教時所採取的精神主旨與實踐原則,在《當代人心—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1992-2012)》一書中有著集中的呈現。本文著重研究了佛光山價值系統網絡的內在結構。通過研究可知,佛光山有著明確的價值自覺,其中又以「同體與共生」為其價值體系的根本。佛光山所提出的價值體系,是佛教現代化成功轉型的重要標誌之一,值得進一步研究。
人間佛教思潮中的菩薩戒思想— 以太虛為中心的考察
漢傳佛教菩薩戒以《梵網經》為主要依據,但在授戒原則上則以小乘聲聞戒為基礎。近代人間佛教思潮中菩薩戒再度受到廣泛關注,解決菩薩戒與聲聞戒的關係,成為傑出的佛教界人士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太虛大師對菩薩戒高度關注,菩薩戒思想構成其整體佛教變革的重要一環。太虛大師菩薩戒思想的形成和完善分為三個階段:第一、確立以《瑜伽》菩薩戒本為菩薩戒授受主要依據。第二,結合現代管理制度,提出建立菩薩學處的設想。第三、以菩薩戒統攝一切佛法,完善菩薩學處。太虛大師菩薩戒思想打破了一千多年來漢傳佛教菩薩戒的授受傳統,開啟了漢傳佛教戒律現代化的歷程。太虛大師以菩薩戒(學處)統攝佛法,為人間佛教的踐行打下了牢固的基礎。並將人間佛教思想建立在重視戒律的基礎上,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佛教世俗化,使佛教既能做入世的事業,又能保持出世的超脫。
人間佛教與中國佛教的現代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中國佛教現代化的引領示範作用
中國佛教要在社會中發揮全方位的正能量作用,就必須現代化。中國佛教現代化有四個基本的方面,即佛教文化社會功能定位現代化、佛教事業發展現代化、佛教管理現代化、佛教教育和人才培養的現代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推動中國佛教的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引領和示範作用,包括:第一、對佛教文化社會功能定位認識的提高澄清作用;第二、對佛教組織管理體制的規範完善作用;第三、對佛教教育和人才培養的推動提升作用;第四、對佛教事業發展的拓展示範作用。
略談中國現代佛教新舊之爭中的江浙叢林
什麼是人間佛教﹖這是當代佛教界一個見仁見智、眾說紛紜的課題。星雲大師曾多次說過:人間佛教就是佛教,人間佛教就是漢傳佛教。佛教產生自印度,傳入中國之後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形成了有別於印度佛教的漢傳佛教傳統。清末民初以來,中國佛教走上改革與復興之路,人間佛教就是近現代佛教改革暨佛教現代化運動中出現的新佛教思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