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教興學的往事與未來
教育是人類傳遞經驗和開展文明的方法,人類自有歷史以來,教育便在人類的歷史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誠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席狄洛(JacquesDelors)所說:「教育,是人類共同的成長基礎,教育方向正確,人類的真、善、美資質就得以發揚提升,世界的和諧進步就易於達成。」教育的重要,由此可見。 談到教育,根據古籍記載,中國雖然遠自周朝以前,就有「成均」、「庠」、「序」、「學」、「瞽宗」等學校的萌芽,但這些「官學」都只是提供少數貴族子弟學習禮樂、射御,乃至為了集會而設,缺乏普及性,並沒有真正發揮全民教育的功能。直到春秋時代,孔子喊出「有教無類」,才開始有了私校的興起。
「互聯網+」的網路弘法思惟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線上教育呈現出多型態的創新,不再局限於依賴線下學修的一個資源分享平台,因而改變著傳統佛教以法師開示為核心的固定模式,進入了由使用者自主學習、問答與互動、虛擬實境等新的模式,而產生了網路弘法的思惟。佛教洞悉緣起法,其因果脈絡如網際網路,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而今「互聯網+」於二○一五年三月正式成為中國國家戰略,因此筆者試以「互聯網+」與人間佛教發展,從學佛生活化、網路弘法新常態「普門大開」、人的價值,探討網路弘法的可能思路。
馬來西亞佛光山青年信眾教育路徑探究
馬來西亞佛光山是海外佛光山道場的重要代表之一,其積極踐行「以教育培養人才」的宗旨,認識到「佛教需要青年」的重要意義,尤為關注接引青年學佛及培養青年佛教人才。通過整理與分析馬來西亞佛光山所開展的具有代表性的青年信眾教育活動,總結歸納出馬來西亞佛光山青年信眾教育的路徑,是以開展各類營團活動而接引中學及大專學生青年為基礎,在此過程中逐步讓青年了解佛教及認識佛光山理念,進而吸納青年加入佛光青年信徒組織;此後便以青年幹部的晉升考核機制條件為指引,培育全面發展的佛光青年信徒人才;而佛教青年人才須輸出服務佛教與社會,才能發揮其人才效用,因此,馬來西亞佛光山積極提供機會輸出佛教青年人才,而推動接引青年學佛,甚至服務社會。即是馬來西亞佛光山青年信眾教育有接引青年信眾的來源、有教育培養青年信眾的方法,進一步有輸出青年而貢獻佛教及服務社會的路徑,形成了「接引—培育—輸出」的良性循環培養模式。
台灣人間佛教的回顧
戰後台灣佛教以「人間佛教」為導向,不僅取得共識,也普及落實,惟此導向已近一甲子,人間佛教的得失亦該作一總結再出發。佛光山作為人間佛教實際推動者,研究並傳承經驗正是時候。鑑往知來,台灣乃至佛光山人間佛教,從一甲子的歲月中將邁入另一新的甲子,從「人間佛教」走向「後人間佛教」、「新人間佛教」,這是中國佛教最波瀾壯闊的時代之一,值得大書特書。
總序: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
對於人間佛教,從發展到現在,我們先說一些對人間佛教不了解的人,他們對人間佛教提出的一些疑議,試列舉如下: 1.人間佛教是庸俗的、世俗的,是人乘的,沒有到達最高成佛的境界。 2.人間佛教都是重視世俗的活動,而這許多活動與學佛沒有什麼關係。 3.人間佛教沒有修行,頂多是個人的做人處世,這與學佛的超越、增上、成佛作祖等可能扯不上關係。 4.人間佛教是在家的,對於出家眾的叢林生活、對於苦修悟道,沒有神聖性。 5.人問佛教傳承内容是什麼呢?沒有感到哪個人修行上有就。由於大家不知道,所以不容易推動。 6.人間佛教的宣傳不夠,還沒有人整理出它的層次,都只是喊口號,只有片段的、片面的,沒有組織,不能讓人全然了解。 7.人間佛教沒有普遍化,沒有進入到佛教正統的核心,沒有眾攀易舉,如果只講哪一家說法、哪一家倡導,不容易為大眾所接受。 8.人間佛教沒有解脫道,沒有證悟的境界,傳統的佛教不容易接受。 以上是關於人間佛教的問題,另外還包傳統與現代、在家與出家、山林與社會、原始與近代、修持與行事等這許多問題,也沒有普遍讓人了解,因此,對人間佛教的普及就需要再加強。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教育理念與人間淨土思想的關係
星雲大師開創佛光山,奠定「以教育培養人才」的宗旨。本文梳理星雲大師之著作,發現其自青年時期便重視「教育」對國家、社會的重要性,也認為佛教的復興與傳承須仰賴「教育」。在社會教育方面,星雲大師長年來開辦幼兒園、小學、中學及大學院校等體系;在僧伽教育方面,亦開辦佛學院、佛教大學,從人間佛教之理論來勸化大眾修學佛法,將佛法落實於生活中。從此脈絡來看,星雲大師強調,佛教寺院不僅要打造成人間淨土,亦是教育大眾的場域,使僧信二眾皆安住於佛法的喜樂之中。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性論思想初探
星雲大師將「人間佛教」上溯至佛陀,指出在人間成佛的現實性,和必要性,他將「人間佛教」思想予以現代化、生活化,以建設人間淨土為學佛修行的根本。可以說,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佛性論思想,不僅繼承了「眾生皆有佛性」的大乘佛教佛性觀,而且繼承了「人成即佛成」的人間佛教佛性思想,並最終形成了自己的新的佛性論思想。即在成佛的之路上,不倡頓悟,主張漸修;不倡出世,主張成佛不離人間;不倡自利,主張空無私我,方能成佛,和不建設人間淨土便不成佛的佛性論。
當代學佛趣徑── 人間佛教
當今雲端科技時代是個爭取時間、講求實用的世代,蔚為風潮的翻轉教學將成為未來全球教育趨勢。而佛法的傳播,旨在透過教育來提升人的精神層次、淨化心靈、與轉化生命,是一種難以詮釋的默會知識與密契經驗,需透過個人直接在生活中去體驗,若仍依循傳統講經說法與循序漸進的修持體證,恐怕不易為現代求快、求新、求變、求成效的新世代所接受。當傳統教育模式遇見雲端科技發生撞擊,逐漸將學習主權還給學習者之際,直接透過個人在生活中體驗的人間佛教,勢必是當今及未來傳播佛法的趣徑。
成立「人間佛教圖書館」
使佛陀紀念館、人間佛教圖書館、佛光山分別成為佛寶、法寶、僧寶的象徵:佛陀紀念館供奉佛牙舍利,從文化、教育給人歡喜,接引廣大眾生親近佛教,佛光山積極培育僧才,從信仰、教育給人希望,培養佛門龍象住持正法。若能有一個搜集全世界「法寶」的圖書館,也是從教育、文化方面,接引學術界的人才,可以給學者許多的方便,也會因此產生研究的信心。
人間佛教慈悲的理論基礎
慈悲是佛教的最大特色,佛教講對所有的眾生都要慈悲。佛教也認為「無明」是人生一切煩惱的根源,人都是由於「無明」而做了錯事,因此佛教教導我們對一切有情生起慈悲之心。如果一個人生來就是惡人,我們就不可能生起慈悲之心。本文以緣起論的觀點,說明人所做的錯事都是由於「無明」,所以我們要向所有的眾生修慈悲之心。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沒有鬥爭,世間才能沒有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