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美在人間—佛教詩學的審美意義
雖然大家都認為儒道釋三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但若我們回憶一下小學、初中、高中以至大學的受教育經歷,可以明顯感覺到佛教文化教育的被忽略。多年的傳統文化教育的偏頗造成的一個後果就是,一方面我們都知道歷史上佛教對中國文學影響深遠,另一方面今天我們又習慣避開佛教文化去回望文學的歷史,這不是一個明顯的矛盾嗎?這是一個明顯的問題,但多年來卻鮮有人去深刻反思。本文提出「佛教詩學」這一概念進行討論,就是想從一個具體的點,對上述問題進行一點反思。
「人間佛教經濟觀」的省思
很高興今年再度來到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與諸位專家學者共聚一堂。筆者曾在2015年、2016年兩次應邀參加「人間佛教座談會」,分別探討了星雲大師倡導人間佛教的思想底蘊,以及從《雜阿含經》中探索人間佛教思想的淵源。今年想從當前世界經濟的走向與危機,討論人間佛教對於未來人類文明發展可能提供的協助,以就教於方家先進。
「人間佛教」在當代社會發展的兩個向度
人間佛教的理論和實踐,淵源於佛陀創教的根本情懷,形成於唐宋以來中國佛教發展的人生化、人間化過程之中,是大乘佛教精神在中華大地上生根、開花而結出的豐碩成果。產生於古代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土後,經過長期演化,同中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中國人根據中華文化發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獨特的佛教理論,「人間佛教」就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特的佛教理論」之一。人間佛教的理論和實踐,是中國佛教對世界佛教的重要貢獻。
人間佛教的空間展開—以佛光山建設為例
宗教道場建設不是一組建築的隨意組合,而是有很深的宗教寓意,藉由空間,賦予宗教人需要的神聖特質。研究宗教道場建設時,若站在建築的立場,可關注特定時期建築技術與藝術為此空間構型提供的可能,若站在宗教的立場,則能關注殿堂的空間配置怎樣構成特定的宗教寓意。本文從佛教道場(主要表現為寺院)切入,說明近代以前中國寺院的空間開展,無論是營造崇高還是莊嚴,目的都是要讓寺院成為有意義的組合,增強寺院的異質特性,藉此引發信眾的敬信。近代以來中國寺院的空間開展,由於人間佛教的影響普遍推開,無論是恢復重建的寺院,還是完全新建的寺院,體現人間性的附屬建築已經成為寺院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佛光山的道場,則是除了在附屬建築的功能中體現人間性外,其宗教性或朝拜性建築基本上仍然沿襲傳統象徵思路,其建設更值得關注與借鑑。
論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的展開—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
回顧百年來革新佛教的歷史,既可看到太虛大師提出的人間佛教思想至今依然熠熠生輝,更可看到星雲大師從理論到實踐積極推展人間佛教思想,通過回歸佛陀本懷,對人間佛教進行富有現代性的新解釋,不僅指明了當今人間佛教發展的新途徑和新方向,而且也對未來中國佛教的發展有著十分深遠的前導性影響。本文通過信仰與實踐、傳統與現代、神聖與世俗的關係,試析星雲大師弘揚的人間佛教,為順應時代之發展,開拓中國佛教在現代社會發展的新途徑與新方向。
人間佛教的神聖性
「人間佛教」的神聖性在什麼地方呈現?這是大家都很關心的問題。在中國傳統的佛教教義裡,彼岸的神聖性一直深藏在人心之中,或許,任何宗教都把未知的未來寄託於「彼岸」,這是神聖性的表徵。神聖性的無限與「此岸」娑婆的有限,形成強烈對比。佛教教導眾生要去除貪瞋痴,以獲得煩惱解脫,不再六道輪迴。輪迴的盡頭是超越三界,能夠跳脫六道輪迴,就是世俗的最後階段,一步跨向神聖。這種力量對眾生而言是偉大的,也是所有佛教信眾所應趨向的終極道路。 所謂「人間性」,必然是以「人間」作為成佛的實踐場域,因在「人間」修道的種種過程,使得「人間」具有「神聖性」。佛陀作了示範,修行在人間,實踐菩薩道亦在人間,「人間佛教」並非一般所論缺乏「神聖性」。而且,「神聖性」亦非必定在「彼岸」的他方佛國淨土才具有;在「此岸」修行,最終目標是成佛,不離人世間,回歸佛陀本懷,因而,亦然具有「神聖性」。
我看人間佛教
本文試從歷史的發展演變,說明人間佛教在當代的必然性。二十世紀以來海峽兩岸人間佛教的興起及以佛光山為中心的人間佛教弘揚繁盛,其實質就是漢傳佛教人間化在當代的復甦。自從譯經開始,印度佛教在中國就開始了在地化進程,這一進程是和中國文化相互衝突、相互融和的過程,而人間化是推動這一過程的核心動力。從華夏宗教發展歷史,無論禪宗、南宋朱熹、明王守仁等儒家心性說,無論佛教的漢化,還是三教合一說的盛行,乃至民間宗教的興起等,都難以迴避社會人生或人間塵世的因素。清末民初,太虛大師提出人生佛教就是對治時弊的解藥。今天台灣人間佛教的發展本質上就是宋代禪佛教在當代的復甦,其核心內涵就是人間佛教。從佛光山四大宗旨的發展事業,總結得知佛光山人間佛教代表了近百年來最有意義的中國佛教復興潮流,也體現了未來中國佛教進一步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化的一個重要趨勢。
人間佛教與文學新變
民國以來,「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經由太虛大師、趙樸老、巨贊法師等高僧大德的提出、倡議之後,尤其在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將此理念、實踐傳播至全球五大洲,如今回傳大陸,「人間佛教」現已成為中國佛教未來的發展方向。佛教與中國文學關係密切,其教主佛陀不僅是宗教家、思想家,還是位文學家,有著運用富含文學性質的說法來領導教團的傳統,這個傳統又被後代佛教傳人所繼承和發揚,如星雲大師。星雲大師生弘揚人間佛教,著作等身的星雲大師,本文探討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文學理論及創作,並從中找出佛教的文學新變。
唯識的宗師、教育的人師──歐陽竟無大師的學養與教育
本文分六部分敘述歐陽竟無的學養與教育. 一. 作者略述讀歐陽大師有關著述的因緣. 二. 歐陽大師困苦的身世,及其一生悲憤勤學苦學記實. 三. 敘述歐陽大師實際辦學及講學的經過,並指出其籌辦支那內學院,法相大學之理想,在光大戒賢大師主持之那爛陀寺的興盛學風,引導學者. 四. 引述歐陽大師「修學切要法」,學以崇實真實為主,而修則重定心,並主張將人生日用與佛法做到渾融一片,方能真正受用. 五. 依五論六義說明其對唯識學的特殊成就:大師述唯識學先以五論為主,即楞伽疏決,瑜伽師地論序,龍樹法相學,攝論大意,唯識抉擇談,以此五論以見唯識學之獨造精深. 又述六義,以師,悲,教,戒,定,學六義,以見唯識法相學之全體大用. 六. 對中國文化及哲人之深契:敘述大師論孔孟儒家易經之特勝,及對哲人之明辨深契。作者認為,大師之學,體用不離,修學互資,博約互運,其發明唯識之精深,其悲願,實學與教育精神,堪稱唯識的宗師,教育的人師。
呂澂對佛學研究人才的培養
呂澂是海內外一致公認的著名佛教學者。他畢生從事佛學研究,著作等身,貢獻巨大。由於他精通英、日、梵、巴(巴利文)、藏等多種文字,所以對印度佛學、中國漢地佛學和西藏佛學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以佛學為科學研究對象,在研究方法上勇於探索和創新,終於闖出了一條新的道路,在整理和研究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攀登了近代佛學研究的高峰。特別是他善於批判地吸取古今中外佛學研究的成果,既不盲目崇信外國的一套,也不墨守中國學者的成規。他有目的、有選擇地利用國內外一切研究成果,特別是近代日本佛教學者的研究成果,作為思想資料,建立起自己的新的佛學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