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從「山林佛教」走向「人間佛教」的弘法精神——星雲大師「同體共生」的菩薩道理念
理念與實踐養成的人間佛教
怎樣建設人間佛教
建設人間佛教,要先從普通一般人的思想中建設起來,故須把群眾心理的普通思想,對於佛教的觀念,略略的解釋。 佛教到中國,雖近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差不多窮鄉僻野都有佛教,不過對於佛教的真相,卻仍是不能明白。故佛教的精神和力量,亦不能充分顯發出來。
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的融和發展及其所面臨的幾個問題
眾所周知,人間佛教是近現代以來中國漢傳佛教領域出現的一種新的佛教理念與實踐運動,並在當代大陸和台灣均獲得廣泛的共識和迅速的發展,尤其是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在台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並在五大洲的漢傳佛教流行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佛教的一種全新氣象,標誌著一個新的佛教發展時代的到來。
人間佛教的理念與修行方式——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社會學分析
由星雲大師開創的台灣佛光山人間佛教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佛教弘法史上的重要變革,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人間佛教以五乘共法、五戒十善、三好四給、四無量心、六度四攝、因緣果報、禪淨中道等理念,契合了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而它人間化、生活化、制度化、現代化、國際化的修行方式,改變了人們對佛教「苦行僧」修行的刻板印象,吸引著眾多信眾加入到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普濟性和時代性的快樂修行中來。從宗教社會學的角度看,人間佛教的盛行表面上看是佛教的「世俗化」,但它和歐美基督教的宗教世俗化不同,佛光山人間佛教以佛法圓融社會、以俗世參悟佛法,將出世和入世完美結合起來,從而實現了佛教弘法史上的一次躍升,菩薩道即為人間佛教的核心所在。
情感.儀式.信仰——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實踐機制研究
一個人的信仰或基於這種信仰而來的情感及價值理念等,會促使個人在各種關係互動中有意或無意地流通或表達這分宗教情感。而特定儀式情境下,這種有意或無意的情感流露及共用激情也會漸次增強,從而將個人情感轉變為眾多人共有的情感,最終形成一種總體的情感能量,決定一個人的信仰表達方式。宗教活動及其展演中內涵有豐富的情感、儀式、信仰,構成了宗教信仰自身的神聖性與社會性,也是人群、資源、關係等得以聚合的關鍵。論文運用社會學、宗教社會學相關理論與方法,從情感、儀式、信仰三個維度,考察佛光山「人間佛教」信仰方式及其行動邏輯,旨在構建「人間佛教」實踐的社會行動理論。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
星雲大師所講的人間佛教是廣義的人間佛教,而不是狹義的人間佛教,也不是學界所認為的當代中國佛教。所謂廣義的人間佛教是指回歸到以人為本的、傳統的、根本佛教教理上來的人間佛教。大師說:「人間佛教不是佛光山自創,人間佛教的理念來自佛陀,因為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度化眾生在人間,一切以人間為主。因此,教主本身就是人間佛陀,他所傳的就是人間佛教。
開發「人間佛教管理學」的當代意義與價值
東西方管理學與傳統文化兩界的學者專家們,已對中國儒、道、法諸家與基督宗教的管理思想及其應用進行了多種視角的探索,或是研究東西方學說的管理思想內涵,或論述傳統思想在現代管理情境中的應用方式,或檢證傳統文化對於經營管理實務的影響效應,發表了許多學術論文與專書。相較於此,探研佛教管理思想與實務應用的著述顯得甚為不足。面對現代企業界所發生的領導能力偏失及道德觀念問題,傳統文化應用於當代管理場域的價值逐漸受到關注,佛教作為一種傳播廣泛及正被實踐的傳統宗教,應能對當代管理學提供思想資源與實用指導。 借鑑中國思想傳統在現代管理領域的理論發展與應用推廣,本文論證人間佛教是能夠裨益當代管理訓練的良好思想與學修體系;其次,探索人間佛教在現代管理領域的應用價值與可行模式。
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實踐理念─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個性特色論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情」觀念發微
當前人類似乎面臨著「無情」困境,許多學者開始轉向「情」的研究。「情」是有情眾生的基本特徵,傳統佛教的超越境界存在去「情」現象,人間佛教卻提倡要重視人的情感、珍惜世間的親情和愛情,這通常成為人們判定人間佛教世俗化的一個重要根據。考察星雲大師「情」觀念的內涵有助於理解人間佛教的人間性、生活性;考察其實踐則可以挖掘他為人間佛教的發展所貢獻的具體思想價值。本文通過對大師「情」觀念內涵及實踐的研究發現:重視世俗之情是中道生活的必然取向;情的轉化、昇華是菩薩道的必然要求;「情」觀念的實踐是人間佛教的活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