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的現代社會想像
現代社會想像內所呈現的現代性和世俗性背景,並不僅僅包括現代社會個人主義生活方式以及工具理性,如果考慮到歐洲社會和歷史變遷的獨特性,我們可以看到西方社會關於人間福祉與超越性的理解,正反映了基督教變遷的獨特邏輯,而在泰勒所集中探討的這一邏輯的著述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佛教,尤其是人間佛教,可以為化解現代西方社會想像的不足,提供佛教方面的思想資源和實踐模式。在這方面,人間佛教既滿足了軸心時代以來宗教的一般性定義,又可以將現代社會想像納進來,以其超越自我和時代性的豐富教義完善現代社會的結構設置。
「自訟」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 「佛教仁學」形態學分析
從佛教形態學角度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實質乃是當代佛教仁學,即在應對全球化與現代性的時代語境下,人間佛教行者基於佛教之悲智二德,將「仁學」之「自訟」原則最徹底地貫徹落實。為此,本文基於「仁學解釋學」的理論方法,結合星雲大師新著《佛法真義》,特別圍繞大師對「持戒」與「給人因緣」的詮解,對此「佛教仁學」進行形態學的分析與思想史的溯源。
佛教的制度化重構— 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為例
現代性的佛教制度建構,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和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佛光山的制度建設注意到融合傳統與現代,並由此形成了適應於現代社會的新型佛教制度。星雲大師提倡並踐行的現代佛教制度不僅促進了佛教自身的發展,也成為中國佛教走向國際化的重要推動力量。以佛光山為代表的諸多舉措,如對融合佛教戒律的制度建設、制度與現代社會相適應,以及制度所包含的民主原則等,都是值得關注的佛教制度要點。
將佛教信仰深植於人間關懷— 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脈絡淺探
人間佛教早已成為當代漢語語境下佛教信仰者頗具共識性的信仰模式。然而,對人間佛教思想的提出,乃至於其最為真實的內涵與本質,尤其是其所具有的,對中印佛教演變過程中所產生的偏離佛陀本懷、背離佛法正義之信仰形態的反省功能,似乎或是無意之遺忘,或是故意之忽視,則是導致當代人間佛教信仰模式,在實踐中未及釐清化導世俗與附庸世俗的界限,出現迎合世俗而陷於庸俗,倍遭詬病的窘境。事實上,作為當代人間佛教學理的架構者,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體系及其學理架構,無論是從其形成、發展及弘傳的脈絡而言,還是就其人間佛教思想的核心觀念、構成要素而言,均體現出回歸佛陀本懷、彰顯佛法正義之宗旨,正本清源堅守「以人為本」之宗趣,湧流著其關懷成佛之道落實貫徹於人間的不倦悲願。
理解現代人間佛教佛典詮釋思想及方法 的圭臬――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初探
星雲大師所著《金剛經講話》是其一生中所著最重要的佛典詮釋著作之一,對於理解大師本人的人間佛教思想,及理解現代人間佛教的經典詮釋思想及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本文擬予專題研究,筆者分別從「以人間佛教思想精神為指向的星雲大師《金剛經》義理詮釋」及「以善巧方便概念及其思想顯發為特質的星雲大師《金剛經》義理詮釋」兩個角度,對大師此疏的基本思想給予了初步的解讀。我們說明大師在此一注疏著作中體現的詮釋思想,對於理解現代人間佛教的經典詮釋思想與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星雲大師詩歌創作的人間佛教關懷
本文以星雲大師第一部佛教詩集《詩歌人間》為依據,討論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精神情懷,更指明星雲大師以白話所書寫的新體詩歌作品具有的指標性的意義。
從「山林佛教」走向「人間佛教」的弘法精神 ――星雲大師「同體共生」的菩薩道理念
本文主要從太虛大師提出的「人生佛教」、「人間佛教」談起,並反省從「山林佛教」走向「人間佛教」的內涵。本文提出人間佛教於二十世紀三〇、四〇年代之際,是一個共構性的思想結構,當時佛教界僧俗二眾,不約而同地對此思想信念產生共鳴,與當時佛教腐敗有關。拋棄鬼神的宗教是共識,星雲大師進一步斬釘截鐵地表示人間佛教即是佛教,乃至是佛教的全部,徹底地實踐「此地此時此人」的理念,並闡述「人間佛教」的菩薩道精神。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建基於《華嚴經》,依華嚴思想來建構他的「同體共生」的理念。「同體共生」之理念即是由因緣觀作為法理依據,大師透過善巧方便,以現代人的語言,闡述緣起性的佛法要義,並強調「人間佛教」行者最終須體解中道緣起的空性。
圓融的佛教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特質略論
人間佛教是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佛教發展的主流趨勢,也是近十多年來海峽兩岸學界聚焦的佛教熱點問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研究經歷了一個從「邊緣」到「中心」的歷程。「星雲模式」以及宗派建立的思路不足以闡釋大師人間佛教的思想,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特質是圓融的佛教。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實踐的融和性特色 ――以佛教內部融和為重點的考察
萬法平等一如的大融和,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實踐的一個顯著特色,不僅體現於佛教內部諸宗各派的圓融會通,僧俗諸眾的融和和樂;還廣泛體現於許多方面,諸如人間佛教與中國儒道諸家、世界各大宗教、諸多民間信仰、社會新思潮新文化等的融和溝通,世出世間法的融會貫通,佛教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融和互動,以及海峽兩岸佛教之間、中國佛教與世界各地佛教之間的融和交流等等。本文試從諸宗各派圓融會通和僧俗諸眾融和和樂兩個方面,考察其佛教內部融和的特色。
試論人間佛教的超越性 ――以星雲大師的思想為例
從人類的歷史來看,世界性的各大宗教都有超越人生與現實的教義與教理,由此開啟了信眾追求彼岸世界的修行之意志。佛教作為古老的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一,在超越性方面具有獨特的意義與價值。隨著二十世紀以來逐漸成為一個主流的人間佛教之潮流,在超越性方面也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之一。星雲大師成功地開創佛光山的人間佛教之弘法模式後,也形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超越性之理論。星雲大師秉承佛陀創教之本懷,結合時代的特色,在建構人間佛教的超越性理論體系時,從世間法、出世間法的角度來分別予以詮釋,由此形成世間法層次的超越與出世間法層次的超越,而佛教所追求的涅槃之境,則是星雲大師所闡釋的人間佛教超越性的最高表現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