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理論難題及其可能的解決方案芻議
人間佛教的發展目前已經到了一個關鍵時刻,之前人間佛教在弘法上固然有了非常好的規模,可是由於它在向知識轉化的過程中,其自覺的程度仍然有限,因此當它走向社會,走向世俗,或者說走向現代的過程,需要知識的面向,需要出自理性的思考與反省。本文對程恭讓教授有關善巧方便概念與思想的論述進行了深入的呼應,希望能在此理論基礎上,訴諸天台的理論傳統,為學界的人間佛教研究把握難題及提供可能的解決方案。
試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特徵
所謂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特徵,是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在其展開的樣態與結構中表現出來的特質。本文分別從詮釋方法、傳統觀念、論說模式、價值追求四個方面,來探討及凸顯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這種特徵,認為在其人間佛教思想的各個方面,都蘊涵著一種內在的「張力」結構。作者不主張繼續採取傳統的「不二」概念,而寧願採取此種「張力結構」的說法,以揭大師思想的這種特質,因為正是這樣的「張力」體現了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應運而來的現代特質。本文還主張,準確把握大師思想的這種特徵對於審察漢傳佛教中人間佛教思想的歷史、現實及未來尤具極端重要的意義。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傳統佛教的修正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是一個以菩薩道作為基礎而展開的佛教,其特殊性在於以悲智完成佛教的現代化與人間化。在人間化的層面,大師希望將人的一生都包含在佛法的薰陶範圍內,從歷程而言,舉凡人的出生、命名、成年乃至結婚以及最後的喪葬禮,無一不和佛法結合。從行事為人而言,不論行為、語言與意念無一不接受佛法的教導,這就是活在人間佛教中。
人間佛教—佛教對當代發展趨勢的因應
在我們研究和評論佛教時,當代一些修行法門可被視為是傳統佛教的革新運動。因為,這些現代修行法門都是因應眾生需求而發展出來的,皆可稱之為「人間佛教」。問題是,佛教團體如何面對這個發展趨勢﹖同樣的,在佛教的學術研究上,我們如何去理解和處理現今佛教出現的這種挑戰。
對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理論傳承與實踐推廣的建議
一、持續經營大專院校的佛學夏令營 二、重視與善用大專院校佛教專業教師的資源 三、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融和發展的可能途徑
我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四個理解
我自己能夠接觸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其實也是直接受惠於大師及佛光山文教事業的推展。大師創辦的佛光山在香港中文大學設立「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該中心舉辦了「兩岸三地青年佛教學者研討會」,六年前,我以在讀博士生的身分參加了那次盛會,不僅聆聽了法師們、學者們對「人間佛教」的學術討論,更是認真的跟著大家參訪了佛光山在香港的道場──「佛香講堂」。「佛香講堂」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的不一樣的佛教道場──都市寫字樓裡的非傳統廟宇的道場,沒有高大輝煌的屋化建築,人和物都異常的簡約,卻無時不刻地散發出沁入身心的清淨與慈悲!我還清楚的記得當時接待我們的是滿蓮法師,法師為我們一行開示並給我們介紹了佛光山大致的情況,臨別時還給每人一一贈送了《普門學報》和《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等。那次參訪,給我印象太深刻!才真正的意識到佛教可以這樣深入今天如此現代的生活中,可以這樣讓人充滿歡喜!有了這個緣起,在此後的學術研究中更多了我對當下的人間佛教的關注和理解。
當代學佛趣徑── 人間佛教
當今雲端科技時代是個爭取時間、講求實用的世代,蔚為風潮的翻轉教學將成為未來全球教育趨勢。而佛法的傳播,旨在透過教育來提升人的精神層次、淨化心靈、與轉化生命,是一種難以詮釋的默會知識與密契經驗,需透過個人直接在生活中去體驗,若仍依循傳統講經說法與循序漸進的修持體證,恐怕不易為現代求快、求新、求變、求成效的新世代所接受。當傳統教育模式遇見雲端科技發生撞擊,逐漸將學習主權還給學習者之際,直接透過個人在生活中體驗的人間佛教,勢必是當今及未來傳播佛法的趣徑。
美在人間—佛教詩學的審美意義
雖然大家都認為儒道釋三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但若我們回憶一下小學、初中、高中以至大學的受教育經歷,可以明顯感覺到佛教文化教育的被忽略。多年的傳統文化教育的偏頗造成的一個後果就是,一方面我們都知道歷史上佛教對中國文學影響深遠,另一方面今天我們又習慣避開佛教文化去回望文學的歷史,這不是一個明顯的矛盾嗎?這是一個明顯的問題,但多年來卻鮮有人去深刻反思。本文提出「佛教詩學」這一概念進行討論,就是想從一個具體的點,對上述問題進行一點反思。
人間佛教的空間展開—以佛光山建設為例
宗教道場建設不是一組建築的隨意組合,而是有很深的宗教寓意,藉由空間,賦予宗教人需要的神聖特質。研究宗教道場建設時,若站在建築的立場,可關注特定時期建築技術與藝術為此空間構型提供的可能,若站在宗教的立場,則能關注殿堂的空間配置怎樣構成特定的宗教寓意。本文從佛教道場(主要表現為寺院)切入,說明近代以前中國寺院的空間開展,無論是營造崇高還是莊嚴,目的都是要讓寺院成為有意義的組合,增強寺院的異質特性,藉此引發信眾的敬信。近代以來中國寺院的空間開展,由於人間佛教的影響普遍推開,無論是恢復重建的寺院,還是完全新建的寺院,體現人間性的附屬建築已經成為寺院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佛光山的道場,則是除了在附屬建築的功能中體現人間性外,其宗教性或朝拜性建築基本上仍然沿襲傳統象徵思路,其建設更值得關注與借鑑。
文化為橋—淺談菲律賓光明大學人間佛教生命教育
光明大學係由星雲大師於二○一四年在菲律賓創立,是菲律賓首座由佛教團體創辦的大學,也是佛光山教育體系五所大學中最年輕的一員。星雲大師以慈悲智慧和善巧方便,倡導人間佛教超越種族文化的生命教育,透過「三好」、「四給」來樹立正向積極的榜樣,使青年實現生命的翻轉。本文試圖以光明大學為例,研究如何以中華文化為載體,在這片經濟條件、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都迥然不同的土地上,傳播人間佛教,創造教育翻轉生命的奇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