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文學視域下星雲大師的文化鄉愁與民族關懷
文化鄉愁與民族關懷是星雲大師「人間文學」寫作中十分顯要的兩條思想脈絡,二者共同演繹著大師難以割捨的中華情。現以《貧僧有話要說和《慈悲思路·兩岸出路台灣選舉系列評論》為例,細緻、深入、系統全面地考察文學視域下大師文化鄉愁與民族關懷的豐富意·原鄉記憶、赤子眷戀、文化認同、傳統弘揚,是大師文化鄉愁文學書寫的四個維度;慈悲看台灣智慧觀兩岸,乃大師民族關懷文學星现的兩個層面。文章創造性地提出「人間文學」這一概念,並釋解其涵、特質,強「人間文學」植根於人間佛教,給人智慧、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此外,對大師以文弘法的傳教理念以解讀,明確其為佛教文學立的全新典範,進而肯定大師在佛教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
民俗學視角下的觀察:人間佛教的民間向度——以星雲大師對佛教民俗化的回應為中心
星雲大師是當代人間佛教的重要實踐者,他依據「佛教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的思想核心,將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普示於社會,並推動當代佛教的現代化人間化際化發展。同時,星雲大師對佛教民俗化的態度,是研究中國佛教發展史、中國思想文化變遷史的一個極有意義的切入點,他曾在多部著作中闡釋過自己對於佛教民俗化的觀點,這可以看作他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體系的一個重要維度。 本文首先從宏觀角度分析佛教中國化進程中佛教與民俗的關係,繼而在漢傳佛教史傳播的背景下,以太虚大師和星雲大師對待佛教民俗化的不同視角和態度為切入點,分別從歴史層面、觀念層面和實踐層面進行對比分析和隔空對話;其次考察星雲大師對佛教民俗化的態度及具體質踐,將之放置在佛教民俗化,乃至佛教中國化的歴史語境中,發揮民俗學注重田野調查的學科優勢,在對佛光山萬壽園、佛化婚禮、佛教護法神、盂蘭盆會等方面進行調查的基礎上,捜集活態資料,挖掘口承敘事,獲取大量的第一手資料,運用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研究中,同時以多學科、多領域交叉的研究方法進行理性分析與理論概括:第三,以理論結合實踐、論證結合案例的形式,逐層推進,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民間向度及其意義。
「人間佛教」視域下的大足寶頂山石刻藝術研究
大足石刻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文明成果,作為佛教造像石窟,在表達自身的宗教教義的同時,又暗含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在藝術作品的表現上,引入了諸多世俗生活元素,就造像本身而言,其「人間性」主要表現在創作題材及藝術風格的世俗化。而從其背後的文化內涵來看,不僅是佛教文化對於中國社會文化的渗入,同樣也是其與中國傳統價值觀的融和,對於「人間性」的追求,使得大足石刻產生了獨特的藝術文化魅力。
風險社會視角下佛教信仰共同體的行動機制—以佛光山人間佛教為例
研究以星雲大師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思想與實踐為例,討論了風險社會與佛教信仰共同體的風險回應機制。人間佛教信仰共同體的不同風險回應機制,從不同側面反饋出星雲大師的風險應對思想與實踐,其本質是人間佛教信仰共同體與佛典正信融合後之現代性的人間佛教觀念。佛教信仰共同體的風險回應機制,不僅關涉到人間佛教與現代社會的緊密連繋,更關涉到人間佛教的信仰方式、人間佛教的神聖性問題,以及人間佛教與心態秩序的內在關聯。佛性與信仰的淨化昇華即為人間佛教神聖性,其依託於佛法經典,表達於共業共修與社會實踐,落腳於踐行三好運動。人間佛教的風險回應機制,則是其中應對現代性後果與達成神聖性目標的重要保障機制。
哲學詮釋學視域下現代人間佛教的 「傳統」智慧
現代人間佛教,我們在此是指中國二十世紀以來的人間佛教思想及運動,也就是指從太虛大師作為首倡者,一直持續影響當今海峽兩岸的佛教文化,以佛教人本化、人生化、社會化作為理論標誌的佛教思潮及其存在。現代人間佛教從一開始就有改革傳統佛教積弊、適應現代社會文化需要的價值追求,也正是因此,在佛教界很多人一直視人間佛教為佛教的「新派」,與比較持有傳統立場的「舊派」對立。現代人間佛教誕生、發展的時代,也正是近現代中國社會進入急劇社會轉型、文化轉型的階段,現代人間佛教作為近現代中國文化大轉型這一整體背景下佛教思想信仰的一個代表,其自身推動轉型的特質,也易被人們更多地從與傳統對立的角度加以透視,甚至加以無端的放大。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關於現代人間佛教的研究著作,要不約而同地沿用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的宗教社會學及其比較宗教理論的理由。
世界佛教史視域下的「佛教中國化」及其「海外本土化」
文明交流視角下的猶太教與儒家孝道
生態文明視域下人間佛教宗教實踐意義探析
近現代白話文運動背景下的胡適與星雲大師—以佛教語言現代化為焦點
當代人間佛教視域下的佛法再思考與再詮釋——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讀後
《佛法真義》是星雲大師在出家歷80年歲月之際,立足於佛陀的本懷,探求佛法的真精神,以糾正長期以來人們對佛法的種種誤解、曲解與偏見所作出的契理契機的再思考與再詮釋。《佛法真義》3冊共收集了星雲大師307篇開示主題,涉及內容非常廣泛,涵蓋「佛教義理」、「佛學思想」、「佛教常識」、「佛門行事」,以及大師對當代日常生活中種種問題與困惑的佛法洞見。這些開示都是大師平時的所思所感,可以說既是來自大師遙契佛陀本懷的本心流露,也是大師將佛陀教法融入到當下現實生活中的深刻理解、領會與詮釋。因此每一篇讀來都讓人覺得新意別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