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關鍵字近代佛教,共12筆結果:
《作為思想的近代佛教》第三講——鈴木大拙與靈性論(一)
近年終於看到了關於鈴木大拙(1870-1966)的批判性研究,不得不說這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過去大家把鈴木視為偉大的思想家、宗教家和學者等,把他視為聖人,因此很容易形成一種不可批評的傾向。 誠然,學習和繼承先人的偉業非常重要,不過,為了讓其真正典範永傳,就必須進行開放性的學術批評與討論,釐清哪些部分才是經得住歷史考驗而能流芳百世。拙見以為,關於鈴木大拙的批判性研究之時機已逐漸成熟。
/periodicals/6296bfb4-072e-11ed-ba2d-c9de5a43d6bf/
《作為思想的近代佛教》第一講
2019 年起,本學報連續二年獲得授權,獨家中譯連載日本著名佛教學者橫山紘一、蓑輪顯量的著作。今年又獲另一位日本重量級佛教學者末木文美士(1949-)授權,選譯其大作之一《作為思想的近代佛教》(《思想としての近代仏教》)。這是該書2017 出版以來的首個中文翻譯版。末木教授是日本極富影響力的佛教研究專家、思想家,至今出版的個人專著達34 種,共著等近40 種,堪稱著作等身。本學報連載的《作為思想的近代佛教》中譯節選內容,包括作者對佛教現代性的獨創思考,以及華人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將分成六講刊登。
/periodicals/652a14f2-072e-11ed-ba2d-c9de5a43d6bf/
《作為思想的近代佛教》第五講——鈴木大拙與靈性論(三)
結合當時的年代背景,鈴木大拙給《日本的靈性》一書特意冠上「日本的」字樣,與其說是向讀者傳達日本主義的印象,不如說是包含了對過激的「日本精神」之反抗意味。我們可從他戰後所寫的〈新版序文〉中了解這一點。
/periodicals/6037e7fc-072e-11ed-ba2d-c9de5a43d6bf/
《作為思想的近代佛教》第六講: 大乘佛教的實踐——從研究的視角出發
《系列大乘佛教》全10冊(春秋社,2011-2014)是《講座.大乘佛教》全10 冊(春秋社,1981-1985)的續集。我有幸入選該系列叢書的編輯委員。該系列第1 冊的主題是 「什麼是大乘佛教」,但如何對「大乘佛教」進行定義這件事本身就是極為困難的。
/periodicals/11c96f1f-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