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跨文化佛法 ―《法華經》父子三喻英、法譯經
傳統觀點認為,由於典籍的神聖性,宗教經典在翻譯過程中難免會產生某些扭曲。這種被稱為「語言正統派」的立場導致了經典的固化,如《古蘭經》就是一個例子,並使得一個全球性的宗教社群儘管內部存在異質性,卻因共同語言而得以團結。教會普遍接受的一種相對務實的語言立場是,為了傳教的使命,翻譯是必要的而 非邪惡的,因為那些翻譯上帝之言的人是受到祝福的,《聖經》亦然。《聖經》被翻譯成多種俗語版本,證明了它們不僅具有宗教價值,還有永恆的文學價值,如尼科洛.馬勒米(Niccolò Malermi)的義大利文《聖經》(1490)、英文的詹姆斯王(King James)欽定本(1611)和法文的路易.賽恭(Louis Segond)版本(1880)。雖然文言文版的《法華經》是從一種印歐語言翻譯而來,而非直接來自梵文,但它因其流暢的散文、優雅的韻文,尤其是胡適於《白話文學史》稱讚為「世界文學裏最美的寓言」,而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占有一席之地。
兩千三百年世界文化遺產 —都江堰永續運轉的奇蹟
《寂然上人碑》拓完整面世 見證亂世棲霞寺大愛
當代漢傳佛教中菩薩戒與毗奈耶的相容性——兩岸比較研究(上)
菩薩思想自中世紀以來就穩步發展,成為漢傳大乘佛教的主要特徵。承襲大乘佛教傳統的比丘和比丘尼在三壇大戒戒會中也會受持菩薩戒;換言之,兼受菩薩戒與比丘/比丘尼戒兩種律儀,是大乘佛教出家僧人的顯著特徵。這一情況延伸出值得探討的議題:在台灣和中國大陸當前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中國僧侶對於菩薩戒的認知、理念及其相關實踐為何?雖然這兩個地區根源於相同的漢傳佛教傳統,修行、實踐方式等仍有些許不同。再者,這項長期、跨兩岸的比較研究,也揭示佛教戒律與菩薩思想之間潛在的矛盾與衝突。
看到躍進的上海 就台北愁
紙上神行手不知——吳紫棟的書畫藝術
宗教和文化在當代人道主義問題上的 ──融洽相處的方式
從《佛說吉祥經》再論人間佛教的學理 依據―兼涵《吉祥經》語文學分析及 《吉祥經.義注》漢譯(上)
本文的核心旨趣是思考《吉祥經》與現代人間佛教理論關聯性的問題。文章提出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考量這種關聯性:(一)南北傳佛教都有《吉祥經》古老的經典傳承,(二)《吉祥經》義理建構視角及問題意識的特殊性,(三)《吉祥經》三十七種「吉祥法」的義理體系及價值旨趣,(四)中華文化與印度文化共用深厚的吉祥意識與吉祥智慧,(五)近現代中國佛教重新引入與修學《吉祥經》的努力。本文基於以上理由,系統而深度地探索了《吉祥經》的佛法價值及其對現代人間佛教的學理意義。為了討論的嚴謹性,本文也提供了基於巴利文《吉祥經》頌文的語文學分析,並把傳為覺音尊者所寫《小誦‧ 吉祥經‧ 義注》頌文部分首次予以全文漢譯。
中西文化交融下的超然與厚重——讀何山《西域文化與敦煌藝術》
當代漢傳佛教中菩薩戒與毗奈耶的相容性——兩岸比較研究(下)
菩薩思想自中世紀以來就穩步發展,成為漢傳大乘佛教的主要特徵。承襲大乘佛教傳統的比丘和比丘尼在三壇大戒戒會中也會受持菩薩戒;換言之,兼受菩薩戒與比丘/比丘尼戒兩種律儀,是大乘佛教出家僧人的顯著特徵。這一情況延伸出值得探討的議題:在台灣和中國大陸當前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中國僧侶對於菩薩戒的認知、理念及其相關實踐為何?雖然這兩個地區根源於相同的漢傳佛教傳統,修行、實踐方式等仍有些許不同。再者,這項長期、跨兩岸的比較研究,也揭示佛教戒律與菩薩思想之間潛在的矛盾與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