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從那爛陀寺傳承的角度,探究人間佛教的修持
為改革中國傳統以「死本」、「鬼本」的傳統佛教色彩,太虛大師首倡人生佛教,後由印順法師深化,星雲大師、聖嚴法師、證嚴法師等人發揚光大。人間佛教在台實踐已逾 50 年,現今佛教界大為推廣人間佛教並受到各界好評。人間佛教十分倡導並強調慈悲心、菩提心、菩薩道的重要性。然而菩提心應如何發?一念生起,如何令其增長且不退失?從心態建立到實踐菩薩道,面對不同習氣眾生、面臨順逆種種境界,如何不起煩惱、煩惱心起如何消融,得以恆常心地行菩薩道等等,皆需要透過正確知見的學習及練習。本文將依循那爛陀寺教授內涵,分別從「人身如意寶,千載難逢」、「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由人而菩薩而佛」等三方面進行闡述。
慈悲無量智慧如海─人間菩薩的身影
從《星雲禪話》探究佛光人間生活禪的內涵及實踐
本文分從「佛法在世間:《星雲禪話》的人間佛教內涵」、「不離世間覺:《星雲禪話》所呈現的生活實踐」兩個面向,分別論述佛光人間生活禪的內涵及實踐。在人間佛教禪法內涵中,藉由早期(1987)結合電視宣揚讓佛光人間生活禪大眾化的《星雲禪話》版本為研究對象,從「傳播的普濟性」說明星雲大師因應閱聽者所需,透過傳播媒體的推動,將禪帶入每個人的家庭,落實於生活之中,以達成人間佛教的普濟性。而禪法的人間性,則分從「心懷眾生」及「自悟度他」兩點分做論述,認為星雲大師所主張,學佛參禪者須心懷眾生之苦,乃是依循菩薩道的思想而行。在生活實踐部分,則分從「規律、簡樸、惜福的用心實踐」、「生活、生趣、生機的權變妙用」兩個面向,探究依戒生活、知足澹泊乃是實踐生活禪法的要旨。而禪師的立破善巧,所引導眾生見性成佛並能濟眾度眾,可見諸禪法運用的權變妙用。
永本法師《人間佛教視角的法華經解讀》評介
這本書由於設定為以《法華經》作為菩薩行持的典範,所以在說明《法華經》時,不刻意強調精深細微的思辨,相反地,以淺顯易懂的筆觸深入淺出的引導讀者進入《法華經》的世界。
佛教的平等觀與人間佛教
佛教中的「平等」包含作為教義的「平等」和作為社會理念的「平等」兩方面的內涵。前者指一切法自性寂靜,無生無滅,超言絕相,畢竟平等;而後者則指菩薩平等地看待一切眾生,平等地救度一切眾生,以及一切眾生在法性或佛性的層面上平等無差別。總之,佛教的「平等」與「差別」都與佛教修行體驗結合在一起,具有特定的含義。它們與社會上存在的諸如貧富差別意義上的「差別」以及消除這些差別而達成的「平等」是不同層次的概念。儘管如此,佛教提倡的男女平等觀念、無情佛性觀念等,對我們思考當代的平等問題和生態倫理問題等皆有啟發。而星雲大師從佛教同體共生的立場對世界和平的論述,是我們思考佛教平等觀的現代意義的典範。
佛光宗學的理論詮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編纂緣起與歷史意義
二十世紀以來,現代人間佛教的興起,標誌著漢傳佛教由傳統走向現代的深刻轉型。不僅回歸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也積極回應現代社會對「人間性」與「實用性」的理性需求。人間佛教推動佛教由「山林佛教」走向「社會佛教」,從強調「出世解脫」邁向「入世度眾」,從注重「個人修持」,走向「集體共修」的菩薩 道實踐。歷經曲折演變,大乘佛法的漢傳佛教,終於以人間佛教的形式,再度回歸「教在大乘、行在大乘、圓融諸乘、直契佛心」的正道之上。
人間的大菩薩—我們的老奶奶
菩薩長什麼樣子
觀音信仰的流傳與衍化
在佛教的神佛世界中,影響最廣,信仰者最多的,當推觀世音菩薩。在漢民族中,以觀音為名的,或以供奉觀音為主的寺、廟、閣、堂、庵、樓、亭,不可勝數,在滿、蒙、羌、彝、白、傣、水、壯、瑤、畬、藏等少數民族中,觀音也有許多信仰者。特別在婦女中,觀音的影響力甚至超過釋迦牟尼佛。
未來佛的期待:彌勒信仰的形成
通過對漢譯彌勒經典及相關佛經文獻的考察,我們認為彌勒信仰不能簡單地等同於彌勒淨土信仰,彌勒在印度被大小乘佛教崇拜的事實,以及《阿含經》中關於彌勒的種種記載,都顯示出彌勒信仰內涵的多樣性和不斷豐富的階段性。彌勒信仰在印度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最初的彌勒信仰形態就是對承繼過去佛、現在佛的未來佛彌勒(現在的彌勒菩薩)的崇拜。第二、因為對彌勒未來成佛的期待,遂產生了彌勒下生信仰。第三、因為對於未來才成佛,現在還是一生補處菩薩的彌勒的皈敬,於是又有了彌勒的上生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