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平常心是道──佛光山感應錄的敘事新貌
佛教感應錄自南朝時始作,在隋唐時期盛極一時,六朝以下,則與志怪小說合流,世代流傳至今,自有其獨特的影響力和與時並進的價值。 然佛教感應錄在流傳過程中,為強調其內容的「徵實」,而採取新聞報導的紀實筆法,逐漸形成模式化的書寫, 難免有千篇一律之感。直到1949年後的台灣,因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倡導「人間佛教」,開始出現佛教感應錄的新版本,此類感應錄的神異色彩輕淡,強調感應者在體證佛理後從內心產生翻轉生命的動力,雖不言見佛見聖的神異相狀,終能表達「見性成佛」的靈感妙應,開展了現代佛教感應錄的新頁。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二、佛陀的人間生活
說起佛陀,他的一生可以說多采多姿。身為王子的悉達多,天資聰穎,從小通達「五明」的科學、「四吠陀」的哲學。在王宮裡的生活,想要什麼都能擁有,甚至即將繼位國王,可以用政治的權力來治理國家社會。但這時候,他卻觀照到人生社會種種的無常現象,如:生老病死的逼迫,種姓制度的不平、社會階級差距的森嚴,甚至貧富貴賤的懸殊、權力地位的壓迫、眾生之間的弱肉強食等等,這些現象,都讓他對生命的存在感到困惑和不解。
狗尾巴草的生命(外二章)
文學香火映人間
我早已邁進「戒之在得」的年紀,沒想到還能得獎,而且是如此重要的文學大獎。看中外作家的傳記,得獎多在七十歲以前,人生在世,七十是個重要的段落,在此之前,他生命中該遇見的貴人都遇見了,該發生的奇蹟都發生了。而我,今年九十六,可能是最老的得獎人了!
人間佛教的生命終極關懷
從人間佛教論「往生」概念的現代開展與社會關懷實踐
生、老、病、死―本是有情眾生一期生命週期中的自然現象與必經歷程,然而在認知上,絕大多數現代人無法接受生命週期中的「自然死亡」;同時,在情感上,也存在著難以割捨的生離死別情結,以至於在心態上,無法坦然地面對自我以及親人的「自然死亡」與「往生」,這是生命中的一種深層弔詭。
般若思想與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對《金剛經》要義的解明
《金剛經講話》、《成就的祕訣》是星雲大師疏解《金剛經》的重要著作,集中闡述了般若思想與人間佛教之內在義理關聯。在《金剛經》要義的解明中,星雲大師把「般若波羅蜜」法門理解為一種清淨光明、解脫自在的生活方式。星雲大師認為,般若不在別處,即在《金剛經》的序分提到的日用行事、穿衣吃飯之當下生活。人間行者的般若生活不執著一切而能包容一切、成就一切,不執著施者、受者、施物、果報而「三輪清淨」,真正實踐「無相布施」;不執著我、我所,而以廣大無限的慈悲心「無我度生」,以種種善巧方便護念一切眾生;不住一切有為無為法,降伏種種妄想散動,內心清淨自在而「無住生活」;不貪求聖賢果位、不失本具菩提般若之智、了不可得地修一切善法而踐行「無得而修」,修無所得行、證無所得果;般若的生活讓人的生命存在真正趣向清淨解脫。星雲大師認為,《金剛經》的般若法門即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這是佛說的,也是人要的,能使生活趣於淨化、使人生趣於善美,因此,般若是人間佛教的智慧之源。
人間佛教的生死觀建構芻論——佛教生死輪迴觀的現代理解與詮釋
自從人類有史以來,面對生死的問題,就有下列一連串的問題不斷地被提出:有情的生命是一世?還是三世?生死的歷程是有限?還是無盡?生命是造物主之所創?抑或自然發生的?死後是否仍有靈性的生命存在?或是就此一了百了?這些都是千古以來的疑難與謎題。
人間佛教理論於當代領導學應用的探索研究
星雲大師所倡導與發揚的當代「人間佛教」,一反傳統佛教抱持無常、苦、空、無我的消極出世心態,反對玄遠煩瑣的說解內容,要求深入淺出地闡釋佛法,讓佛教能夠積極走入現實人間,通過利濟人群的修學活動以克服煩惱,獲致生命意義與佛法智慧的領悟。
人間佛教生死學的理論建構與實踐
本文以佛光山為個案,從生死學視角出發,分析星雲大師針對生死問題的全面開示,研究人間佛教的發展特色。研究發現,人間佛教具有較為特色和系統的生死觀與解脫觀,並已形成較為成熟的理論構建。星雲大師對安樂死、自殺、墮胎和器官捐贈等生命倫理問題都有深入闡發,既彰顯了佛教本具的智慧與慈悲,也顯示出巨大的開放性。在生死學的實踐領域,佛光山積極投身臨終關懷、喪葬服務、災難救助、生死教育的研究和推廣工作,突破了佛教的傳統形式,體現出佛法的行願、實用性和現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