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學習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一點感想
第四屆人間佛教座談會期間,學者們談論最多的,是星雲大師剛剛出版的新著《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再讀大師這部書,又有一些感想。關於佛教尤其是中國佛教今後發展方向問題,我們更加有了清晰的輪廓,那就是這裡歸納為一個階段性的結論:那就是以原始佛教為基礎,以大乘佛教為指導,以中華文化為歸宿,以人間佛教為導向。
一株湘北的竹子
淺析星雲大師「一筆字」的美學價值及其家國情懷
書法是中華文化的基本形態,也是國際公認的「四大國粹」之一,既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凝練的物化形態,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得以傳承和發揚的重要方式和途徑。作為一名文化學者和書法實踐者,深感星雲大師的「一筆字」不同於一般的書法藝術,其中傳遞著對生命大義的思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探尋,對萬千大眾的鼓勵和開示,讓人心生法喜。觀星雲大師的法墨,心生無限感慨,正如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所言:「一筆貫日月,八方懸星雲。」
「給」是星雲大師的「初心」與「一生實踐」——不要佛教養我,我要佛教成長
略論南詔的十一面觀音信仰
觀音信仰文化深植於中國文化的土壤,洱海區域歷史悠久的觀音信仰傳統與中原的觀音信仰有密切關係。《南詔歷代國王禮佛圖》是張勝溫所畫《梵像卷》中唯一一幅繪有南詔諸王禮佛場景的畫像,它反映了南詔王室自羅晟開始崇奉十一面觀音的歷史。唐高宗、武則天時期,以國家守護神的形象受到普遍崇奉的十一面觀音信仰傳入南詔。南詔在原有的觀音信仰的基礎上,借著天寶戰爭的契機,將具備「護國神」地位的十一面觀音作為南詔整合地方部落的神靈加以供奉,由此也決定了兼具般若智慧和大悲精神的觀世音在洱海區域信仰結構中的地位和影響。
仁醫俠客 傳奇一生
星雲大師的最後懸念一兩岸人民共同擁有「和平幸福」
歡喜、希望和信心——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一點清思
佛教在今天的中國發展迅猛,佛教文化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都有體現,不再是「封建迷信」的標籤。但是,佛教還是面臨很多困境,僅以一個簡單的案例來說明。
芻議星雲大師「一筆字」之拙樸 —回歸本真的藝術表達
《佛教海線絲綢之路》第三章——教大圓環的弘傳和發展
佛教在整個印度半島乃至斯里蘭卡的傳播運動,令人感到震撼。然而,離開印度文化及其語言境域的佛教傳統,面臨更大的挑戰。藉由「大圓環」路線,佛教的思想與實踐傳播至距離印度數千英里之外的地方,商人必經的沿海與河岸一帶,皆是佛教拓展的新據點,致使這個佛教「大圓環」的弧線涵蓋整個歐亞大陸的東南部。「大圓環」的一部分由印度西海岸延伸至印度河谷,穿越喜馬拉雅山脈的盡頭到達塔里木盆地,最後抵達長安(今西安)地帶,這是一條超過4 千英里的陸路。而與海域相連的「大圓環」路線則始於印度西海岸,環繞半島和斯里蘭卡,沿著印度東海岸到孟加拉灣,再經由孟加拉、緬甸、馬來半島的海岸線向東延展,經泰國、柬埔寨和越南,向北轉到東亞的中國、韓國、日本的港口。此沿海路圓環所串連的陸地與海洋,其周長加總起來足以環繞赤道一圈,其中曲折的海岸線長達2 萬英里,是陸路里程的五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