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包容性及其思想內涵
星雲大師及其佛光山的弘法事業,洋溢著人間佛教積極進取的精神,不是單純停留在人間佛教理論的探討上,而是進一步把人間佛教付諸實踐,甚至推向五大洲,使人間佛教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使得人間佛教思想深入人心,在關懷眾生、奉獻社會的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實踐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緬懷星雲大師功徳、弘揚人間佛教精神」學術座談會緣起
由上海大學佛教思想史暨人間佛教學研究院、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緬懷星雲大師功德、弘揚人間佛教精神」學術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及相關社會賢達發表學術論文。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的禪學理念探析
「禪」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基本精神之一。對於禪的內涵、禪的智慧、禪的實踐以及禪的目標的解讀,構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的重要內容。因此,通過探究星雲大師對禪的內涵、智慧、實踐以及目標的闡述,明晰星雲大師的禪學理念,可從一個側面展現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的理論內涵及特質。
從《金剛經》「無相觀」看「星雲模式」 人間佛教的思想與實踐
針對清末明初佛教界的亂象,太虛大師(1890-1947)提出了「人間佛教」思想,在太虛大師、印順法師(1906-2005)、趙樸初居士(1907-2000)、星雲大師1927-2023)等幾代佛教人士的推動下,「人間佛教」思想的影響力日益擴大。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和實踐被讚譽為「星雲模式」。本文從星雲大師的平等觀、教育觀、世俗觀切入,結合《金剛經》的「無相觀」,梳理、提煉星雲大師在兩性平等、僧信平等、宗派平等、宗教平等、興教辦學等諸多方面的獨特性。星雲大師在其〈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總結自己的一生:無住生活、無我度生、無為而治,「以退為進,以眾為我,以無為有,以空為樂」、「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這正是《金剛經》的「無相觀」。可以說,星雲大師踐行了他以16 個字總結的《金剛經》主旨,即:「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
論宋代文藝思想與佛教
佛教在宋代,對當時各個領域的學術、文化思想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已成為學術界的共識。世界思想史發展的事實證明,一種宗教、哲學思想影響到其他領域,通常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甚至要經過數百年的時間。佛教作為一種外來文化,雖然東漢時期即已傳入中國,在隋唐時期,以宗派佛教為代表的中國化佛教理論的建構基本完成,但是,宋代之前,尚沒有哪個朝代的文學理論如此廣泛而深刻地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而且實現了融會貫通。
星雲大師「行佛」思想研究
「行佛」論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修行觀的重要核心觀點。「行佛」強調行佛所行、實行佛事,揭櫫了實踐、入世、自覺、普濟的人間佛教要義,折射了星雲大師思想的整體傾向和當代人間佛教的精神主旨,是當代人間佛教運動中關於修行和解脫理論的重要表述。從整個佛教思想史來看,「行佛」思想是循著佛教中國化、禪宗生活化以及佛教人間化的內在線索進一步發展而來的,是對傳統佛教修行觀的發展和創新。在現代性語境中,如何實現神聖與世俗的平衡和融合,如何推進傳統宗教在修行實踐上與現代世界更為緊密的契合,星雲大師的「行佛」論提供了典範性的解決方案。
從《勝鬘經》看佛教的社會思想理論
《勝鬘經》,漢譯全稱為《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經典,是印度大乘佛教如來藏系的核心經典,也是自古以來一直深受中國佛教思想重視和發揚的一部重要大乘經典。
《佛光大藏經‧入藏目錄》考
研究發現:星雲大師的編藏思想,其實就是他的人間佛教思想。一部《佛光大藏經》,撇下文獻史料的推敲不談,其實就是一部「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一部大藏。「佛說的」,古今不疑;大藏經的表現形式是不是「人要的」,讓人存疑。大師以一部《佛光大藏經》,重拾人們對「淨化的、善美的」期待,使藏經能重回人間,予人受用,是為人間佛教視角中理想之佛教大藏經。
星雲大師般若思想略論
星雲大師非專弘般若學者,但般若學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中發揮了基礎性的作用。星雲大師之般若學屬於「人間佛教之般若學」,其根本性質為以「般若」為「人間佛教的慧學」的基礎。本文在敘述星雲大師般若學的基礎上,從六個方面敘述了星雲大師般若思想的要義。
星雲大師的「真心觀」
「真心」思想是印度佛教如來藏心性理論發展到中國後的產物。一般而言,如來藏思想是在部派佛教和初期大乘佛教思想的基礎上孕育而出,興起於初期大乘到晚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發展流變中,即公元三世紀左右。在隨後的發展中,如來藏思想漸與唯識理論相融合而失去獨立地位,傳至中國的正是帶有融合色彩的如來藏學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