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的辦學理念及其貢獻——以慈惠法師擘劃籌建為核心之探討
佛光山慈惠法師(1934- ),宜蘭人,1956 年禮星雲大師剃度出家,主要協助星雲大師辦理文教事業。「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文教事業是佛光山在弘揚佛法上的主要宗旨之一。佛光山的系統大學,如台灣南華大學與佛光大學、美國西來大學、澳洲南天大學、菲律賓光明大學等5 所大學;以及普門中學、各級叢林學院,都由星雲大師指導、慈惠法師擘劃籌建。她是日本大谷大學文學碩士、日本國立京都大學研究員,曾任佛光山教育院院長、中國佛教研究院院長、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普門中學校長、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普門雜誌》發行人、佛光出版社社長、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等要職,對於辦學具有高度理念。本文主要研究她如何運用星雲大師的辦學理念,以見人間佛教的布教內涵及其實效。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之學術詮釋與省思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是一部結合理論建構與實踐歷程的宗教思想巨作,全面記錄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理念、組織建設與全球拓展的歷程。本文從學術研究角度出發,透過宗教思想史、社會學與跨文化交流等觀點,系統梳理本書所呈現的人間佛教理論體系、文化教育慈善實踐、僧信制度建設、現代化與國際化發展策 略,以及對台灣佛教轉型的深遠影響。進而指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不僅是星雲大師個人修行與弘法的總結,也是人間佛教作為當代宗教現代化、全球化範式的重要文本,展現了宗教回應現代社會與未來挑戰的積極可能性。
人間佛教與東亞大乘佛教的現代化轉型
以佛光山人間佛教運動為代表的的人間佛教理念和實踐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使得大乘佛教這一古老的思想體系和實踐體系不僅在現代性衝擊面前屹立不倒,而且如老樹發新芽,為當代社會貢獻了豐富的精神財富和正面的社會效應。
人間佛教兒童教育的內涵
俗語說:「從小一看,到老一半。」童年時期所接收的印象影響未來至巨,相較於成人,兒童猶如一張白紙,有極大的可塑性,是以古往今來,聰明的家長無不在孩子幼年時期給予細心的栽培。諺云:「兒童是世界未來的主人翁。」文明社會本此共識,也往往在兒童教育上挹注大量的人力與資金。至於以利樂世間、教化眾生為己任的佛教,則有所謂「四小不可輕」之說,對於兒童教育,更有其獨特的見地與深遠的貢獻。以下從兒童教育的理念、方法與特色等三方面,來說明佛教兒童教育的內涵。
人間佛教的理念與實踐
建設「人間佛教」,是二十世紀以來中國佛教發展的一股主要思潮和實踐方向。至今,為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乃至世界華人佛教界的多數僧俗四眾弟子,以及佛教學者所認同。
人間佛教的慈善理念與實踐
佛教的慈善事業早在印度佛陀時代就開始了,佛陀說法49年,教化眾生,建立講堂,接受僧俗七眾弟子皈依佛教,倡導五戒十善,開始教化人心的工作,以種種法門示教利喜,所做的就是利益眾生的公益事業,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慈善家。
佛教與近代政治思想——星雲大師新著《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讀後
在《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書中,星雲大師闡發的「入世」、「濟世」,和「淨化」世間的理念令人印象深刻。由於大師對入世精神有深刻的理解,他對今全球各地政治理念亦有自己的領悟和抉擇,他號召建立「仁王的佛教」、「人間的佛教」,倡議佛教人物要幫助政治家化導社會,最大限度發揮佛教「慈悲教化」的功效。
慈心悲願,利樂人間——從「慈悲心」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
提起佛教的慈悲,一般都會聯想起佛教的慈善事業,但是星雲大師認為佛教的慈悲不應該僅限於慈善,還應該有更廣闊的視野和作為。自星雲大師及其佛光教團在教化人心、淨化社會方面的貢獻進入人們的視野以來,星雲大師所宣導的人間佛教思想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相關研究在港台、大陸及海外取得諸多成果。在研究內容方面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之前,主要集中在對星雲大師及佛光山經營模式的研究;之後,研究重點轉向為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研究,兼及佛光山慈善事業等。本文重點關注星雲大師關於佛教「慈悲」的理念,以此為切入點,探討星雲大師在推行人間佛教思想方面的實踐及貢獻。
禪意‧文學‧人間:《星雲禪話》研究
《星雲禪話》始撰於上世紀八○年代,最初於報端連載,繼而錄製成電視節目播放並結集成書,又於2009-2012年再度新撰,於2013年結集為最新的十冊本再度出版。作為星雲大師在「文化弘法」領域的代表性著述之一,《星雲禪話》與星雲大師所倡揚之「人間佛教」理念深度契合。本文擬從禪意表達、文學呈現與人間關切等三個方面作探討。
回歸佛陀的故鄉──評邱永輝《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
基於對印度此一地域複雜的宗教背景的了解,邱永輝此書不同於坊間一般朝聖旅遊的書籍,提供深入的資料,闡釋星雲大師落實將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的理念與作法,稱之為「星雲模式」在印度的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