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大乘」觀念的嬗變與人間佛教的圓融特質
大乘佛教,一般認為是隨著《般若經》等大乘經典的出現而興起的思潮,時間在公元前後。在古代印度,大乘與被貶為小乘的阿毗達磨佛教之間,在教義面上雖然界限分明,但在教團生活中,信奉和研習大乘經論者,同樣信奉原始佛教以來的佛教戒律,與部派佛教信奉者一起生活,並不存在獨立的大乘佛教僧團。
《華嚴經入門》第九講:十地的實踐
讓我們來談談《華嚴經》七處八會三十四品中,可稱為支柱之一的〈十地品〉。(十地的「地」為梵文 bhūmi 的意譯,這裡指的是菩薩於宗教意義上的依止處。)本書進行到此,讀者們應該看得出來,《華嚴經》是以大型宗教歌劇的方式鋪展,簡單說,就是一部闡釋佛的世界及大乘菩薩行者到達此世界的實踐方法的經典。若要深入思考菩薩修行時可能產生的問題,本品可說是最重要的章節。如先前我們提過的,〈十地品〉原來是一部獨立的經典,即使被收入《華嚴經》以後,《十地經》(Daśabhūmika Sūtra)仍在印度持續流傳了很長時間。
《十二遊經》與史學地理及海洋敘事
《十二遊經》是中國佛教早期翻譯的與海洋地理有關的經典,裡面介紹了與海有關係的一些認識,是印度佛教徒對海洋文化認識的反映。本文對《十二遊經》裡面談到的史學、中印地理、海洋文明等問題做了探討,指出中印兩國文化在兩國佛教海洋觀方面的不同,及其背後的宏大敘事。
曇無德部與海洋文明 ―以「如意珠的故事」為例
釋迦牟尼佛圓寂百年,統一的僧團開始分裂,最後出現了十八部或二十部。部派佛教是地方文化影響後出現的佛教派別,隨著一些部派擴大,又開始影響到其他地區的佛教。從上座部的說一切有部分出的曇無德部,本是西北印度內陸地區的派別,但是後來卻傳到了南印度海邊地區,本文通過《曇無德律》記載的「如意珠的故事」,分析部派佛教在爭奪與分裂的過程中,從陸地文化轉向海洋文明的過程。
印度的駕駛人(外二章)
《佛教瞑想論》第二講
前文中提到,「觀」有一類稱作「出入息觀」,從結構上來說,觀察入息、出息的過程可分為所覺知的對象與能覺知的心識作用。所覺知的對象也就是人類感覺的對象,因此與人的六感相對應。 佛教把能覺知的感覺器官叫做眼、耳、鼻、舌、身、意。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至於最後的意,雖然含義不盡相同,姑且用意識來指稱。六感分別產生見形、聞聲、嗅香、嘗味、觸摸軟硬和思考等行為。
《佛教瞑想論》第五講
隨著佛教在日本流播,瞑想體系是如何在扶桑被接受的呢?本章主要以此為對象作一考察。 首先,最早記載瞑想法門傳入日本的僧傳,是日本中世時期虎關師鍊(1278-1346)所著《元亨釋書》中的道昭(629-700)傳。據說道昭是最早把法相宗傳入日本的僧侶。據《元亨釋書》記載,道昭約在653 年前後,以遣唐使身分到中國留學,並師事玄奘(602-664),約660 年回到日本。
佛手牽兩岸 雷音震五洲——星雲大師與法門寺
佛祖釋迦牟尼「示滅一百一十九年,天竺(古印度)有國君號無憂(阿育)王分遺形舍利」,岐陽重真(法門)寺乃其一也……千年之後,西元八百七十三年春,中國大唐王朝以「窮天上之嚴,極人間之煥麗」的國家行動,迎請法門寺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入京都長安供奉瞻禮,京寺三百里之間,數月之內道路車馬,晝夜不絕,沿途百姓跪拜,公私音樂驚天沸地;「天子頂禮,王公士民瞻奉舍利惟恐弗及……」。千年之後,西元二○○
佛教與人生的關係
現在流傳世界上的佛教,有小乘和大乘的兩個派系。前者是印度阿育王時代,由南印度傳至錫蘭、緬甸、暹羅,以及爪哇群島的南傳佛教;後者是在中國東漢明帝時代,由北印度傳至西藏、中國、韓國、日本以及琉球群島的北傳佛教,在二、三百年前,亦已傳到馬來西亞各地來了。佛教在這世界上流傳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時間不能說不悠久;今日不但流傳在東南亞各國,亦且遍布於歐美各邦,地域不能說不廣闊;不但東方人信仰學習,西方人亦同樣地信仰學習,信眾亦不能說不多了。
佛教對人生的看法
「佛家」二字本是中國學者舉來與儒家、道家相對的稱呼。尤其宋明的理學者,往往稱佛教為佛家或佛氏、釋氏,而他們所指的又是以禪宗為代表。其實,所謂「佛家」就是佛家的學說,是總稱不是別稱,換句話說:也就是佛教或佛學。稱佛家者又往往是一般儒學者,是含有一種門戶之見的。其次是別義,佛教的「家」就是「學派」的意思,佛陀的學派名為「佛家」。佛家的學派很多,大略說來,有小乘派與大乘派。小乘在印度相傳有二十派;大乘在中國傳有八大宗派。這些學派在中國都有傳承,至今都有研究發揚,而且它有了近二千年的歷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