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徵文啟事
(Place of publication), Vol. х, No.х(Year), p. х or pp. х~хх. (3) 大藏經: 甲、引用CBETA《大正藏》方式如下: 單頁:《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T10, no. 279, p.299b16。 多頁:CBETA, T10, no. 279, pp. 299b16–300a12。 乙、引用CBETA《卍新纂續藏經》方式如下: CBETA, X78, no. 1553, p. 420, a4-5 // Z 2B:8, p. 298, a1-2 // R135, p. 595, a1-2,則只須列《天聖廣燈錄》, CBET.....
《華嚴經》入門——第二講《華嚴經》概說
先看《華嚴經》整體是怎樣的架構,可以很有趣地發現,《華嚴經》就像一場夢幻性的歌劇,只不過它的規模遠超過普通的歌劇。它的舞台依「七處八會」(七個場所、八次說法大會),從地上到天上,然後再回到地上的順序移動。真正的主角盧舍那佛,在每一個舞台中被無數的菩薩及諸天圍繞,從未說過一句話;而只是周遭的菩薩及天人一個接一個,上前歌詠、表白、表演。也就是,只有配角們在舞台上輪班演出,熱絡場面。
《華嚴經入門》第十二講:追求真理
〈入法界品〉是大乘經典的偉大宗教歌劇《華嚴經》最後的隆重一幕。本品是《華嚴經》最長的一篇,約占整體的三分之一,內容和現存梵文本《Gandavyūha Sūtra》幾乎一致,而相當於本品的漢譯經典《羅摩伽經》在西晉時代就已被譯出,從這兩點可看出,本品和《華嚴經》其他許多章品一樣,是一部原本獨立流傳的經典。《華嚴經》的編輯者將現成的大乘經典《Gandavyūha Sūtra》加在尾端,納入《華嚴經》之中。
《華嚴經入門》第五講:盧舍那佛的淨土
接著,《華嚴經》這部大型宗教歌劇拉開了第一幕第二場〈盧舍那佛品〉的帷幕,向我們展示了教主盧舍那佛如何成就其佛土世界。這一幕的開場講述的是,所有菩薩以及一切世界的王者目睹佛顯現的奇蹟,不禁凝神思索:「究竟佛的世界、佛的實踐,其內涵是什麼呢?」佛即刻洞察眾人的心思,於是自唇齒之間放射光芒,借助這片光芒的照耀,諸菩薩們的眼前示現出蓮華藏世界。
從《華嚴經》談星雲大師五和人生
人間佛教與華嚴思想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是漢傳佛教在近現代佛教面臨各種危機、挑戰和機遇背景下,一次成功的佛教理論與實踐的創新。星雲大師以「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宗旨來推動人間佛教,以制度化、生活化、現代化、大眾化、藝文化、事業化、國際化、人間化的方式,使佛教深奧的義理為普羅大眾所接受。
《華嚴經入門》第六講:無盡光
《華嚴經》的第二幕以「普光法堂」為舞台,此法堂與前一幕的舞台「寂滅道場」之間有何關係,經典並未說明,第二幕開場之際,佛陀就已落坐於「普光法堂」的蓮花藏說法座之上。「普光法堂」究竟位於何處,對後世的研究者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疑問。眾說紛紜中,中國唐代的法藏所記載的傳說最有意思。根據他的說法,「普光法堂」位於阿恃多伐底河畔,在釋尊正覺的地點,即《華嚴經》「寂滅道場」的東南方三里之處,由龍王們所建造。從這個傳說來推測,「普光法堂」的原型,或許是菩提伽耶附近的河岸上曾經存在過的建築。無論如何,《華嚴經》的編纂.製作者們將「普光法堂」設定為覺悟的佛陀最初開示教法的場所,暗示佛陀從正覺座上起身,展開教化度眾活動的安排,確實非常巧妙。
《華嚴經入門》第十講:多種教法
之前我們曾經談到,《華嚴經》這部大型宗教歌劇第六幕第一場的第二十二品即〈十地品〉,該品中非常巧妙地梳理了菩薩的修行進階過程,由此不難理解何以《十地經》能夠作為獨立經典在印度輾轉流傳的原因。《華嚴經》的編纂‧ 製作者把此品中的教說,定位為菩薩最高階層的修行境地,編列在〈十回向品〉的後面。他們認為所謂的菩薩,在精通回向這一重要的利他修行以後,才能深入真正的自利世界,然後成就佛道。這種見解相當精闢。
《華嚴經入門》第四講:覺悟的景觀
讓我們開始實際來談《華嚴經》的內容。先解說一下經名「華嚴」的意思。經典中,有《維摩經》這類以經中主角名字為經題的,有《入楞伽經》這類以地點為重心,立為經題的;而以某種形態象徵教說的內容,或以簡約的角度立經題的經典也不在少數,被簡稱為《華嚴經》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便是這類型的經典,在美感象徵性上相當殊勝。
《華嚴經入門》第八講:逐漸深邃的境界
舞台進一步深入展開,佛「不離道樹及帝釋宮」,升到夜摩天,在夜摩天王的迎接下,落座寶莊嚴殿。這是第四幕「夜摩天宮會」第一場〈佛升夜摩天宮自在品〉。此場面和先前的「忉利天宮會」開篇方式一樣,由天王出面說明此處為過去諸佛聚眾之地,讚歎此地最為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