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從佛光盃國際籃球賽事看見三好四給的傳揚
以師志為己志—說唱弘法話三好
落實「三好」懷星雲─兼談我與大師的因緣
三好
星雲大師提倡的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就是佛教「身口意」三業的淨化運動。大師的三好理念散見其著作中,本文特別匯集4 篇大師於《人間福報》專述的文章,裨益讀者對「三好」有整體的認識。
佛首回歸,從三好到「自淨心意」
建造我們的三好校園
回到「生活世界」的人間佛教——以星雲大師「行佛」思想為中心
如何在現實的生活世界中建設「人間淨土」,重構人間佛教的「生活世界」,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星雲大師提出「行佛」的思想,旨在提升佛教徒的信仰層次,實現「信仰生活化」、「生活佛法化」。行佛的目標是成佛,所謂佛即覺者,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層義蘊。星雲大師「行佛」思想強調主體心性的高度自覺,行佛就是「心行」;認為行佛就是悲智雙運的菩薩道,宣導在日常生活中奉行「三好」、「四給」、「五和」。行佛所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佛法的中道生活,回歸人間佛陀的生活世界。作為人間佛教思想實踐論的核心內容,「行佛」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佛法,體現了「佛教信仰的真義」,是「人間佛教的神聖真理」。
「人間佛陀」最佳代言人——讀《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有感
2017年5月16日,是佛光山開山五十週年紀念日;五十年前(1967),星雲大師為了弘揚人間佛教而創建佛光山,五十年後的今天,人間佛教已在大師全面推動與弘化下,成為一門舉世共尊,並且爭相研究的顯學。 今日人間佛教對世間帶來的影響與貢獻,諸如透過文化出版好書,帶動全民閱讀,期能建設「富而好禮」的書香社會;或是發起「百萬人興學」,結合佛教與社會力量,共同興校辦學,期為國家培育身心健全的下一代;乃至平時的養老育幼、撫孤卹弱、醫療義診、急難救助等慈善救濟之外,尤其經常舉辦各種藝文、學術、社教、共修、公益等活動,藉以傳播慈悲善美的思想觀念,希望喚起全人類的「自我覺醒」,共同實踐「三好」、「四給」來創造「五和」的人間淨土。
星雲大師「行佛」的思想根據與推行目標
星雲大師的「行佛」理念與運動,是在既有的「佛行」(十八不共法)含攝了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菩薩行」,乃至將人間佛教極力推廣的「三好」、「四給」等佛教新運動視為「行佛」理念的外延與開展。為釐清星雲大師「行佛」的思想根據與推行目標,本文聚焦於其「行佛」、「行佛所行」的論述語境,探討三面向:一、考察「行佛」與佛經中「行佛行」、「行佛所行」的思想連繫,揭示星雲大師「行佛」主要看重「菩薩行」的「覺他」。二、考察星雲大師「行佛」理念是以「我是佛」的佛性思想為依據,須在「自覺」與「行佛」中印證「我是佛」。三、剖析星雲大師倡導「行佛」的現實因素及其對佛教徒、佛光會員的正向作用。要言之,星雲大師的「行佛」理念,根源於「我是佛」的佛性思想,內容則融和了直下承擔、用於生活的禪修精神與自覺覺他的菩薩願行,期許在現實生活中,修正部分佛教徒的修持盲點,提升佛教信仰層次,進而彰顯人間佛教菩薩道的積極形象與普濟性格。
星雲大師對於佛教倫理的貢獻
星雲大師對於倫理學的議題,有廣泛的涉及,把佛教倫理從傳統推向現代關注,形成系統性的觀點,構成其「人間佛教的新倫理觀」,由此而論,星雲大師對於佛教倫理有著重要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