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的現世關懷
韋伯(M.Weber)在《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1904)一書,探討基督新教的合理化發展與現代資本主義之間,存在著選擇性的親近性,開啟宗教對現世文明影響分析之先河。韋伯晚年寫成的《世界諸宗教的經濟倫理》,更進一步檢視不同宗教對現世經濟生活所抱持的態度,以突顯出基督新教現世宰治(inner-worldly mastery)的性格。
第六屆世界佛教論壇同願同行 和合共生
佛教的出世精神與近現代中國佛教的 入世轉型
佛教的「入世」並不是自身的「世俗化」,而是要發揚大乘 精神,為現實的社會和人生服務。近現代佛教的入世轉型, 淵源於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和佛教的中國化過程之中,但近 現代中國佛教的入世轉型有著與歷史上的「入世」非常不同 的時代境遇、豐富內涵、新的特點及歷史效應。歷史上,佛 教的入世面向與佛教的中國化曾相依相助,並逐漸匯同而合 流;在中國佛教的未來發展中,入世轉型、推進人間佛教的 理論與實踐,與佛教的中國化仍將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如 何堅持契機契理的原則,在入世發揮作用與堅守出世精神之 間保持適當的張力,如何與現代科技和學術交流並參與到世 界文明的交流互鑑中,又繼續堅持佛陀智慧解脫的本懷和佛 教中國化方向,這是中國佛教始終需要關注和解決的重要問 題。
修女與比丘尼 佛光山對話交流
桉樹林坐中談禪學
桉樹,樹姿十分優美,枝、葉、花有芳香。清晨,施教授帶領十幾個學生搬著瑜珈墊和坐墊,走進桉樹林一角落。這角落是由一片片木板製造而成的平台,許多落葉鋪蓋在平台上,學生自動自發將落葉一一撿拾乾淨,似乎還給平台「本來面目」。
中國古代士人的精神與生活
憂患意識是士人的一個傳統,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士人對社會獨特的觀察。我們應該發揚這個傳統,社會的進步往往是在於,將問題消滅於萌芽之中,所以中國歷代在社會危難、政治腐敗的時候,首先起來的是他們。
人間佛教和中國佛教的未來
佛教傳入中國,佛典開始得到翻譯和流傳,始於二世紀後漢桓帝時代。自此以後,在王朝的興亡盛衰以及各朝各代治世的背景下,譯經僧陸續從印度、西域來到中國;其中也有從中國前往西域、印度求法的僧侶,他們擔負起譯經僧的角色,並在回國後開始弘揚佛教,佛教因此逐漸在中國社會產生廣泛且深遠的影響。在這一過程中,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佛教吸收了中國固有的思想及信仰,呈現出了與印度佛教不同的風貌。因此,這種已成為中國化且延續至今的佛教,我們總稱為中國佛教(Chinese Buddhism)。
生活中的六度行
喝茶是生活中的修行
論敦煌文獻對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的拓展與面向
1900 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重見天日,為數約六萬卷的唐、五代寫本文獻震鑠中外學界,成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最受矚目的大事。緊接著,以敦煌文獻為核心的研究便快速發展,「敦煌學」這一門新興的國際顯學因而產生。百年來,敦煌學的研究領域也從初期的文獻整理,不斷的擴展到石窟藝術、地理歷史、考古遺跡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