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十二遊經》與史學地理及海洋敘事
《十二遊經》是中國佛教早期翻譯的與海洋地理有關的經典,裡面介紹了與海有關係的一些認識,是印度佛教徒對海洋文化認識的反映。本文對《十二遊經》裡面談到的史學、中印地理、海洋文明等問題做了探討,指出中印兩國文化在兩國佛教海洋觀方面的不同,及其背後的宏大敘事。
曇無德部與海洋文明 ―以「如意珠的故事」為例
釋迦牟尼佛圓寂百年,統一的僧團開始分裂,最後出現了十八部或二十部。部派佛教是地方文化影響後出現的佛教派別,隨著一些部派擴大,又開始影響到其他地區的佛教。從上座部的說一切有部分出的曇無德部,本是西北印度內陸地區的派別,但是後來卻傳到了南印度海邊地區,本文通過《曇無德律》記載的「如意珠的故事」,分析部派佛教在爭奪與分裂的過程中,從陸地文化轉向海洋文明的過程。
從金輪仁王到金輪法王 ──釋迦族魚王到甘蔗種的種族變遷軌跡
本文為「佛教與海洋文明」連載專欄第一篇,論及釋迦一族從魚王到甘蔗種法王的變遷軌跡。釋迦族從創世到衰落經歷了數百代,強盛時盛行的是民主制度,創造了金輪王時代輝煌,釋迦牟尼佛在世時,釋迦族已經衰落,聖城迦毗羅衛城讓琉璃王滅掉。釋迦族世俗的金輪仁王的身分,轉換到宗教的金輪王法王的釋迦牟尼佛身上,聖人佛陀創立佛教,其場域超過了迦毗羅衛王朝,其聖王或法王的地位及其歷史影響超過歷代前朝,延續2500餘年仍然沒有衰滅。
青島佛教與海洋文明
青島是山東省經濟中心、一帶一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城市和海上合作戰略支點。西晉時佛教傳入青島,曾有不少僧人在此活動,例如印度僧人佛馱跋陀羅、高昌僧人道普法師、高僧僧遠法師、青州沙門釋寶亮、南齊明僧紹等,最有影響的是中國第一位西行到印度的東晉僧人法顯大師。唐代日本天台宗僧人圓仁也曾到青島密州大珠山。黃海之濱的青島,在東北亞中國佛教文化圈內,對日、韓等國有持久的影響力和法誼。青島佛教界充分發揮地域文化特點,與日、韓等國佛教界對接,實現全面交流。
連雲港佛教文化與藍色海洋文明
一直保存幾千年的文化積存,具有豐富內涵的連雲港歷史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值得我們重視,但對外來的佛教文化與連雲港文化的關係,特別是佛教在東漢傳入這一地區,被視為中國佛教的「海上釋源」,至今還沒有找到具有充分的說服力文字材料。連雲港的行政地域一直都在不斷變化,乃至政府的管控範圍不斷在調整,先後與江蘇、山東、安徽等地涉及,說明這一地區在宗教與文化上始終顯示了不同齊魯文化、吳文化、金陵文化、徽文化等各種地域文化混合的情況,眾多的各種文化內容組成了繁密的平面加立體的大文化現象。連雲港三面環海,一面靠山,是絲綢之路的陸海交匯之地,被看作是從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到現代的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最突出、最明顯、最值得重視的是海洋背景的海洋文化,藍色海洋鑄成了當地的底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