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對中國佛教的卓越貢獻
「中國佛教文學」理念與系統建構之省思
中國佛教文學的理念發展與系統建構,其內在與外緣的延伸比較研究等相關課題,有待進一步全面而深入的開展。
星雲大師和佛光山與中國佛教文化的現代振興
如果沒有傳承而只有創新,那只能算是新興宗教;如果只有傳承而沒有創新,任何宗教必將走向沒落而被現代社會所淘汰。星雲大師和佛光山教團以智慧和慈悲,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也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及人類文明的傳承與創新,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試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考的「體系性」 ──以《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為中心
台灣佛光山的星雲大師,在太虛大師的基礎上,對於如何建立當代人間佛教思想提出了持續而全面的思考,為人間佛教的歷史傳統、價值定位、文化成就、社會功能等提出了相當具有「體系性」的理論成果。 如何讓人間佛教真正成為當代中國佛教乃至世界佛教的主流,如何真正引領佛教走進人心、邁向世界,仍然須解決或解答一些頗為重要的思想理論問題。這正是星雲大師在其晚年孜孜關注人間佛教研究的根本情懷。
臨濟義玄與星雲大師之中國禪宗理念在其當代社會的應用
臨濟義玄(?-866)與佛光山星雲大師(1927-)的年代雖然相隔逾千年,但他們在社會裡,同樣創新地應用禪宗教義幫助發掘人的良善本性,並為當前的生存境況創造超越的價值。二位宗教領袖不僅在迫害中倖存,也將自己的信仰推向了更高的境界。本文研究二位大師將禪宗教義落實在他們所處時代的困境和因緣條件的歷程,尤其著重在回顧義玄、星雲大師如何運用前輩的教誨,改善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並以大家聽得懂的語言,融合現實生活與信仰。
論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中的佛陀形象
近代中國,在西學東進、民族危亡、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傳統佛教積弊沉重,陷入困境,如何實現佛教的現代轉型與發展,太虛大師提出「人生佛教」的理念,對接現代生活,付諸改革。當代星雲大師繼承太虛大師的精神,力倡人間佛教,長於文化弘法,蔚為大觀。《釋迦牟尼佛傳》是星雲大師文學弘法的代表作,價值豐富,影響廣遠。中國大陸學界主要有吳光正、王一帆予以評論,筆者在前賢考論的基礎上,重點考察佛陀形象的真實性、藝術性與多維價值,以資海峽兩岸共同在民族復興的新時代借鑑佛教文化,以佛教文藝創作豐富大眾的精神生活。
佛教中的「魚王」
佛教創自社會,在其發展過程中與海洋文化有不可分的連繫,通過對大海中的魚王敘事,為信眾勾勒出一個體積碩大、力量強大的魚王。從佛教於印度創生開始,到大乘佛教廣泛流行,這些魚王的敘事始終沒有斷過,除了成為慈悲利生的榜樣,更多的目的還在於引人入善,走上正道。中國文化中也有類似魚王的描寫,這是因為二國有同樣背景的海洋文化,故而想像出引人入勝的魚王敘事。在佛教經典與教義理論中,尤其是後期佛教中,魚王的身分發生變化,神祕光環越來越少,其出世性與救世性愈淡,破壞性則愈強,此為人們對魚王認識的變化規律。本文試圖揭載佛教裡的魚王功能及其變化,以饗讀者。
《法華經》在中國―思想.傳譯.實踐.文化
《法華經》是形成於初期大乘佛教時期的一部重要經典,富含深刻的教義思想、宗教信念與修行指引,明白說理與譬喻故事交織巧妙,為各個歷史時代的大乘行者提供豐富的思想與實踐資源。這部經典所述法義就當時的佛教學說脈動而言,具有創新思想的意義,激揚教理論辯與發展,對整體大乘佛學產生深遠影響。《法華經》義理精妙,敘說生動,富文學趣味,在思想、修行、文學、藝術等面向,為中國佛教與文化提供豐富的資源。在思想維度,道生、法雲、智顗、吉藏、窺基,及歷代許多佛門大德留下解義精湛的注疏,成為後人理解經義的資源。在修行層面,高僧傳記留下許多僧人修持《法華經》的事跡記載;天台學系發展依於此經的止觀與禮懺法門;還有多種關於此經的弘傳記與靈驗記。文學與藝術方面,此經本身具備文學性,教說與譬喻成為歷代文人經常援引的題材;二佛並坐、觀音形象、譬喻故事,在中 國佛教藝術作品中生動呈現。《法華經》的多元展現樣貌是中華佛教文化的一個重要構面。
論漢傳佛教法會聲音元素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漢傳佛教的法會是由經咒誦讀、梵唄唱誦、文本朗讀、法器敲打等聲音元素,以及跪拜、結手印、佛前獻花、上香、供燈燭等肢體動作融合而成的宗教儀式。構築佛教法會的基本元素有兩個,即「聲音元素」與「肢體元素」。本文的內容是對中國漢傳佛教法會中的聲音元素展開分析,通過聲音元素的視角論述漢傳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交融的狀況,從佛教法會的聲音元素揭示佛教在華夏大地發展的歷程。
青年星雲與戰後台灣佛教―以《星雲日記》所述第二屆中佛會全代會為例
戰後台灣佛教,隨著大陸緇素來台,進入一個新的變局。中國佛教會(以下簡稱中佛會)於1950 年在台復會,在戒嚴時期壟斷管理佛教的權力,成為台灣佛教的最高組織。1952年首度改選,舉行第二屆全代會,以解決組織的法理問題,並進行權力重組。年輕的星雲大師(下稱青年星雲)參與了此次二屆中佛會全代會,於會議結束後,在其日記裡記錄了參與歷程,是與會者的一手資料。透過他敏銳的筆觸,可知當年修法角力之情況與核心權力轉移之變動。青年星雲於關鍵時刻,挺身化解背離僧事僧決的修法危機,有至為出色的表現。二屆中佛會全代會的結果,象徵中佛會來台復會後,組織初步盤整有成,為日後發揮主導台灣佛教全局奠下立穩腳跟的基石,《星雲日記》為此一盛會留下重要的歷史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