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與當代佛教學的轉型
人間佛教宣講員弘法人才的價值探討
佛教從釋迦牟尼佛創教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弘揚的重擔過去一直落在僧團上,尤其東傳到中國後,即依循著師徒制的關係,透過講演、修持、教育及指導等一代代的傳承;同時也在與中華文化相融後,更加發揚光大,並向鄰近地區傳播,諸如:朝鮮、日本、越南及印尼等地。如今,佛教從過去漢化而形成的漢傳佛教,開始面向全世界的弘法演進,這過程中也夾帶了如何與世界文化融合的議題。
人間佛教的空間展開——以佛光山建設為探討
宗教道場建設不是一組建築的隨意組合,而有很深的宗教寓意,藉以將其空間賦予宗教人需要的神聖特質。因而,研究宗教道場建設,站在建築的立場固然重要,站在宗教的立場同樣重要。前者讓我們關注特定時期建築技術與藝術為此空間構型提供的可能,後者讓我們關注殿堂的空間配置怎樣構成特定的宗教寓意。由此,我們才能客觀地認識宗教道場建設的裡裡外外。 本文從佛教道場(主要表現為寺院)切入,藉由對佛光山道場建設的考察,以見人間佛教道場建設未來可能的走向。
僧團‧ 教團‧ 社團——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實踐機制研究
始於二十世紀初的佛教革命思潮影響深遠,一定程度上,它預示了整個二十世紀人間佛教思想變遷的基本問題。 民國初年,佛教革命的領軍人物,當屬太虛大師。太虛關於佛教「三大革命」的提出,吹響了近代中國佛教革新的進軍號。此前雖有佛教革命之提倡,比如華山、棲雲、蘇曼殊等,曾經提到面對劇烈變革的形勢,「佛教非速革流弊、振興僧學不為功」,但這些提法均無明確的改革方向。至太虛大師「教理、教制、教產三大革命」的提出,則使當時中國佛教界有了前進的方向和目標。在其影響下,許多有志於佛教革新的仁人志士們先後提出了改革佛教的具體設想。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解讀
星雲大師所著《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書,於2016 年8 月由人民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這本二十五萬字的著作共分六章:第一章「總說」,敍述佛教兩千多年來其思想、精神、教義、修行方法在世界各地流傳以及對各國社會和人民產生深刻影響;第二章「佛陀的人間生活」,講述佛陀一生的行誼,從一日生活,到對弟子、信眾、社會的教化等;第三章「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從人間生活的思惟角度,闡述佛教所信奉的義理,並給予正解;第四章「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從衣食住行、社會慈善公益,以及書法、繪畫、戲劇、舞蹈、音樂、建築、文學作品、語言文字等方面,都可看到佛教發揮的作用及影響;第五章「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論述佛光山繼承人間佛教宗旨,從文化出版、教育辦學、弘法活動、慈善事業,和國家弘法等五方面努力踐行人間佛教以及取得的輝煌成果;第六章「總結」,星雲大師自述佛光山創建之種種因緣及其個人在其中所遭境遇,表達了革新佛教的心志。
人間佛教理論於當代領導學應用的探索研究
星雲大師所倡導與發揚的當代「人間佛教」,一反傳統佛教抱持無常、苦、空、無我的消極出世心態,反對玄遠煩瑣的說解內容,要求深入淺出地闡釋佛法,讓佛教能夠積極走入現實人間,通過利濟人群的修學活動以克服煩惱,獲致生命意義與佛法智慧的領悟。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序
設有甲問乙曰:你信什麼宗教? 乙回答說:我信仰人間佛教。 你信仰佛教就信仰佛教了,為什麼還要說信仰人間佛教呢? 因為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他是「人」,不是神。佛教和一般宗教不一樣,是由人創設的佛教,當然叫做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與道德領導
自有人類群居以來,領導統御便是人群社會中常見的活動,對外侮勢力的攻防、社會秩序的維穩、生活條件的改善、鄉里的互助共生,乃至家族的生存延續,各方面無不需要領導者擔當起帶領與治理眾人的職責,以期邁向整體利益或生活福祉的提升。領導與管理是跨越地域與文化的普遍現象,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共通內涵,也有受到各地文化差異影響的特殊表現。
人間佛教與宗教對話
「宗教對話」是近年來宗教學界的熱門話題。有鑑於宗教間的緊張和紛爭帶來的國家分裂、民族衝突乃至仇殺和戰爭,宗教界和學術界都在探討宗教之間對話的必要性、可能性的問題。星雲大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思想以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眾生和諧、世界和平為宗旨,多年來在全世界積極開展宗教對話的理論研究,並積極推動諸宗教之間的對話,成為維護宗教和諧和世界和平的主導力量之一,贏得了全世界宗教界人士和社會人士的廣泛讚揚。總結星雲大師關於宗教對話的理論和實踐,不僅可以豐富已有的宗教對話理論,而且對我們更好地推動宗教內部的對話、諸宗教間的對話,促進全世界諸宗教的和諧相處,引導全世界諸宗教共同為建立繁榮的社會、和平的世界而努力,都具有啟發意義。
佛教與近代政治思想——星雲大師新著《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讀後
在《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書中,星雲大師闡發的「入世」、「濟世」,和「淨化」世間的理念令人印象深刻。由於大師對入世精神有深刻的理解,他對今全球各地政治理念亦有自己的領悟和抉擇,他號召建立「仁王的佛教」、「人間的佛教」,倡議佛教人物要幫助政治家化導社會,最大限度發揮佛教「慈悲教化」的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