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君子為和鬥不過小人
梁漱溟:不穿袈裟的和尚
不忘佛陀初心——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有感
星雲大師是當代著名的佛教高僧,自幼出家,弘法利生70 多年。從大陸到台灣,從華人圈到全世界,大師終其一生努力推行人間佛教,為佛教的復興、社會的和諧及世界的和平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大師為法忘軀、無私奉獻的行誼利益了無數人,其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精神感染了無數人。大師在弘法的過程中,筆耕不輟,著述頗多。而今,大師以耄耋之年,總結了一生弘法利生的寶貴經驗,即是他的大作―《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讀來發人深省。筆者不揣淺陋,試以一言蔽之:不忘佛陀初心。
星雲大師不二思想研究——以《心經》詮釋為中心
《心經》篇幅雖短,卻是《大般若經》的中心和宗要,是對整個佛教般若思想的集中表達,在般若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星雲大師在虔誠信仰佛教的外婆影響下,四、五歲時就會能夠背誦《心經》,足見大師與《心經》之間因緣深厚。星雲大師出家之後,在佛法修行實踐中對《心經》尤其重視,不僅自己堅持時時誦念體解,同時一直鼓勵信徒們在日常生活中「每天至少誦一卷《心經》」。不僅如此,大師還在半個多世紀的弘法過程中,多次向信眾宣講《心經》。據不完全統計,從1955年至2015年的六十年時間裡,星雲大師以公開宣講或者私下講解的方式,為信眾講解《心經》的次數多達十八次。有關統計情況請見文末附表。
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之二)
上週在《人間福報》寫了〈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一文,發表之後,這幾天回響熱烈。有人說,他讀了以後想要哭;有人說,他要學習;有人說,他讀了很快樂、很自在;意思就是,有人喜歡閱讀這一類的文章。 這引起了我的一些想法,對於「我不是『呷教』的和尚」這個主題,還有很多的話題值得向各位報告,所以現在再談「我不是『呷教』的和尚」。
剖析星雲大師十大特質與思想―——《我不是「呷教」的和尚》讀後感
如果不是因為熱愛, 你不可能把它做到極致
新時代的新倫理——星雲大師的「十要十不要」
人間佛教的主旨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如何契理契機,攝受大眾,將佛法的正知正見傳達到社會人群之中,使他們在品質層面有所提升,心靈層面有所淨化,日常行事有所遵守,生活倫理有所敬畏,這成為當代宗教家思考的焦點問題。星雲大師的《貧僧有話要說》一書,延續了以往佛教人間性的主題,以及平和親切的敘事風格,用最簡潔通俗的文字,表達著對當代社會倫理走向的人文關懷。大師在書中列出許多欄目來闡述人間佛教的主張,第三十說為「我訂定佛教新戒條」,集中闡述對戒律現代化的思考,「十要十不要」的新戒條,是大師「護教安眾」的創新。這樣的「新戒條」打破了僧信界限,融合了世俗倫理與出世戒法,人人都能守法持戒,世界就會消除人我區別,以同理心來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就是「人間佛教」的使命,這就是「佛光新戒條」的普世意義,這就是佛陀一代時教為未來人類帶來的一道光明。
別把孩子養成了乞丐
孩子不是弱者,他們確實需要幫助,但絕不是施捨;他們不光要得到關愛,更需要得到希望和夢想 。對待孩子,其實應該讓他們從小學會自立,給他們機會,讓他們有展示自己的信心,讓他們在驕傲中長大,在自尊自愛中長大!
回到「生活世界」的人間佛教——以星雲大師「行佛」思想為中心
如何在現實的生活世界中建設「人間淨土」,重構人間佛教的「生活世界」,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星雲大師提出「行佛」的思想,旨在提升佛教徒的信仰層次,實現「信仰生活化」、「生活佛法化」。行佛的目標是成佛,所謂佛即覺者,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層義蘊。星雲大師「行佛」思想強調主體心性的高度自覺,行佛就是「心行」;認為行佛就是悲智雙運的菩薩道,宣導在日常生活中奉行「三好」、「四給」、「五和」。行佛所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佛法的中道生活,回歸人間佛陀的生活世界。作為人間佛教思想實踐論的核心內容,「行佛」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佛法,體現了「佛教信仰的真義」,是「人間佛教的神聖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