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印度與佛教元素對中國中古時期的影響——北魏洛陽佛誕節慶典研究
北魏首都在洛陽期間(495-534),佛誕節的慶典,即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隆重程度。對統治者及漢人而言,雖然佛教不是本土文化,但是農曆四月八日的佛誕節慶典已經很流行,舉城參與。本文針對此公開慶典中使用車輦載佛像遊行的特殊現象,將其傳統回溯到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及其文獻,試圖探討這一現象的成功因素。尤其是因為這些因素關係到宗教慶典的功能性角色,以及教義是如何讓宗教受歡迎並持續發展的問題。以佛誕節作為相關的案例研究,是因為1,500多年後,在柬埔寨、香港、澳門、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新加坡、南韓、斯里蘭卡、台灣、泰國、越南等地,佛誕節依然被訂為國定假日來慶祝。
中國佛教文化的獨特性——兼論中國佛教的契理與契機
習近平主席2014年3月27日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曾指出:「中華文明經歷了5 千多年的歷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幟,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鑑而形成的文明。」
我心目中的星雲大師
佛教的中國化與人間佛教的思想特質
今天我們在這裡紀念趙樸老誕辰110週年,緬懷這位德高望重的愛國宗教領袖生前為現當代中國佛教的發展所做出的重大貢獻,深入研討趙樸老所提出的包括「佛教是文化」在內的一系列重要的佛教理念與思想,這對於我們繼承樸老的遺志,把現當代興起的人間佛教進一步沿著健康的道路向前推進,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人間和尚——我眼中的星雲大師
從國際跨宗教聯誼看佛光山的傳承在和平信仰中的角色
大學通識教育中的佛教文化教育教學探索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在教育部的推動下,轟轟烈烈地開展了文化素質教育。進入21世紀,通識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隨著大學通識教育的開展,為了提高大學生的文化品味、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佛教文化作為通識教育課程之一,開始走進大學講堂,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在當代中華文化認同方面的重要意義
這是一個人間佛教崛起的時代,是傳統佛教走向現代佛教的時代,是佛教在文化關係重組之後尋找新的文化角色並獲得巨大成功的時代。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裡,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100年的艱苦探索和奮力推進,人間佛教在理論、制度、道場、組織以及文化推廣和社會認同等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基本完成了傳統佛教現代轉型的方向確立和路徑開闢,為佛教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心目中的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在未來兩岸文化認同與國際地緣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