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論宗教和諧之可能——以聖俗合一的「世界神明聯誼會」談起
2016年12月25日,筆者考察了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辦「第七屆世界神明聯誼會」典禮。聯誼會中,共有685間宮廟教堂的2,188尊神明齊聚一堂,創下了最多元宗教團體齊聚一處的世界金氏紀錄。論來源的地點有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兩岸四地;論宗教有佛教、道教、儒教、一貫道、天主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論神明,除了三太子、媽祖、玉皇大帝、南海古佛、關聖帝君、玄天上帝、神農大帝、三官大帝、天上聖母、瑤池金母等外,連聖母瑪利亞、聖子耶穌、聖父約瑟夫都來共襄盛舉,實屬難得一見。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信念「生命不死」的現代詮釋
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的序文一〈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裡,列出了20則要義,希望將人間佛教真正的原意還復回來。其中有關「生命不死」的闡述就占了7則,超過三分之一,有相當大的比重,可見「生命不死」是人間佛教的核心信念。 其實,生命不死、生命輪迴的說法是通於古今中外的,而不只是東方宗教文化思想所獨有。在古代西方哲學思想與宗教典籍中,原本就有輪迴轉世(reincarnation)的概念與說法。早期的基督宗教也並未排斥輪迴轉世的觀點與說法,在早期的《舊約》與《新約》聖經中皆有輪迴轉世的文獻記載,早期教會的神父也接受輪迴轉世的概念,不少聖徒更相信他們有前世與來生。然而很不幸,這些史實大多被刪除、抹煞及掩蓋了,以致於被大多數世人所遺忘。本文嘗試結合經典義理、歷史考察與哲理詮釋,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現代視野,重新解讀「生命不死」的宗教意涵,進而啟發人間佛教菩薩行願的信念與修持。
從人間佛教論「往生」概念的現代開展與社會關懷實踐
生、老、病、死―本是有情眾生一期生命週期中的自然現象與必經歷程,然而在認知上,絕大多數現代人無法接受生命週期中的「自然死亡」;同時,在情感上,也存在著難以割捨的生離死別情結,以至於在心態上,無法坦然地面對自我以及親人的「自然死亡」與「往生」,這是生命中的一種深層弔詭。
人間佛教的生死觀建構芻論——佛教生死輪迴觀的現代理解與詮釋
自從人類有史以來,面對生死的問題,就有下列一連串的問題不斷地被提出:有情的生命是一世?還是三世?生死的歷程是有限?還是無盡?生命是造物主之所創?抑或自然發生的?死後是否仍有靈性的生命存在?或是就此一了百了?這些都是千古以來的疑難與謎題。
人間佛教生死學的理論建構與實踐
本文以佛光山為個案,從生死學視角出發,分析星雲大師針對生死問題的全面開示,研究人間佛教的發展特色。研究發現,人間佛教具有較為特色和系統的生死觀與解脫觀,並已形成較為成熟的理論構建。星雲大師對安樂死、自殺、墮胎和器官捐贈等生命倫理問題都有深入闡發,既彰顯了佛教本具的智慧與慈悲,也顯示出巨大的開放性。在生死學的實踐領域,佛光山積極投身臨終關懷、喪葬服務、災難救助、生死教育的研究和推廣工作,突破了佛教的傳統形式,體現出佛法的行願、實用性和現代性。
作為判教的人間佛教及其實踐途徑——《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讀後
一般人常會注意到星雲大師所建立的佛光山系統之宏偉,誠然,佛光山如今全球近300個道場,橫亙五大洲,這種實業成績,前無古人,稱星雲大師是佛教傳入中國以來最偉大的佛教實業家並不為過。但星雲大師的特色之處,不只於此,而在於他為佛教開出一條不同以往的判教原則與修行方法―立基佛陀本懷,實踐慈心三昧的人間佛教。
從宗教對話到宗教參與——佛光山「神明聯誼會」的新宗教多元論意涵
佛光山自2011年起至 2016年12月25日止,於佛陀紀念館舉行「神明聯誼會」迄今已歷7次。參與的台灣、大陸、海外宮廟及宗教團體數目逐漸增加,到2016年這一屆已達685個單位參與。根據媒體估計,2016年與會的神明像高達2188尊,與會信眾則達到五萬餘人。此一由佛光山發起、中華傳統宗教總會執行籌辦的宗教盛會,邀請對象雖然是以神道信仰的民間宗教宮廟為主,但也廣及天主教及其他世界宗教團體,其規模之大、參與的神明與宮廟數以及信眾人數之多,已打破多項世界紀錄,在可預期的未來,還會持續將紀錄推進到更高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