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主題座談「拭目以待的挑戰與機遇:人間佛教如何面對AI時代的降臨」
控對人類主體性的侵蝕。 王教授提出,儘管挑戰嚴峻,但AI時代亦為人間佛教提供發展契機。她提出三大路徑:一是技術批判與價值引領,即佛教倫理可為科技發展提供“覺知框架”,避免演算法淪為異化人性的工具;二是修行方式的現實增強,即借助AI擴大“利他半徑”,如虛擬宇宙中的全球共修,但要堅持“自覺觀照”的修行核心;三是居身道場的意義重建。人間佛教通過物理空間、儀式實踐(如早晚課、齋堂用膳)及社會互動,構建“身心合一”的體驗場域,消解技術時代的身心二元對立。因此,王教授認為AI時代的終極追問在於“智慧與意義何者為人之本”。她強調,人間佛教的中道智慧可成為對抗異化的精神資源——以“佛性”喚醒人的主體性,以慈悲.....
《維摩詰經》的不二觀 淵默如雷
「法無頓漸」、「即煩惱是菩提」等等的觀念,大都是從《維摩經》中的「不二觀」引申出來的。 龔教授從《維摩詰經・弟子品》:「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找到實踐經文的方法。人間佛教「以出世之心,做入世的工作」的修行方式,正是受到《維摩詰經》的啟發。 永富法師解說《維摩詰經》的用語,與一般人的日常思考不同。日常所見都是相對性的,如動靜、天地、垢淨等等。這種二分法會讓人起分別心,帶來對立與障礙而引來煩惱。「不二法門」以整體、包容、平等無差別來看待世間,不離開俗世生活,不一定在叢林修行,在世俗中修「不二觀」,可以得解脫。 永富法師以「佛光山梵唄讚頌團」為例,有人批評在舞台上演出,並不是修行。然而此時是以「出世.....
學者與行者共論《六祖壇經》的解脫觀
力」,修行就是要找到方法令苦消滅,甚至不再生起。而惠能大師在《壇經》中提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都點到的「本來面目」,就是一種修行方式──回歸到本來沒有煩惱的心。加上信心的力量,相信自己與佛平等,就可以回歸到自性的解脫上,不被外塵所染。《壇經》中「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字具足「不可得性」,即沒有實體的自性,能體驗到不可得性,沒有了我相、人相等執著,就沒有煩惱了。 最後,妙凡法師於總結時提出,惠能大師告訴我們,修行非關出家在家,關鍵在我們的心,每個當下,將《壇經》的思想及修行方法,轉化成我們平常思考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