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天普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講座 探討慈悲與包容面向社會的力量
」講座的前四十五分鐘,妙光法師以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政治觀為主軸,闡述佛教如何在社會與政治中發揮作用。他解釋星雲大師主張的「問政不干治」原則,強調佛教徒應關懷社會議題,並非迴避政治,而是以智慧和慈悲的方式積極參與,推動社會和諧與和平。妙光法師舉例提到,星雲大師創辦《人間福報》,透過媒體傳播真善美的力量,影響社會風氣。他進一步借鑑佛教歷史,引用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多次指導統治者如何以慈悲心治理國家,這種以慈悲為基礎的政治參與方式,旨在超越個人利益,關懷所有眾生,從而減少衝突與對立。另也提到佛教史上著名的阿育王,說明這位統治者在接受佛教後,選擇放棄暴力,轉而以慈悲的方式治國,成為仁政的典範.....
趙氏廷箴懷芳佛學講座系列英文論壇 談佛教待人與待己的慈悲
緒與反應之間創造了思考空間,避免衝動反應。這種自我覺察正是佛教中慈悲實踐的關鍵,既體現對他人的關懷,也強調對自己的關愛。 趙元修以他在企業管理方面的豐富經驗為背景,探討在企業管理中,如何結合運用慈悲與智慧。他強調,單獨的慈悲可能會導致縱容,因此必須與智慧結合,舉例西湖公司在疫情期間面臨的挑戰,分享如何在艱難時期中,保持企業對員工的慈悲和關懷,從而實現人性化管理。 關於如何在教育中傳授慈悲觀念,馬德偉分享佛教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修行方法,表示禪修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及情緒管理。他鼓勵與會者從對自己實踐慈悲開始,逐步擴展到對他人及社會的慈悲實踐。 論壇中聽眾踴躍提問,其中有人問到在當前兩極分化的世.....
佛教解經學與人間佛教教義體系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辦
等研究方法,能夠豐富解經學的理論論述。李教授進一步提出,我們應當思考佛教在當代大學教育中的定位,如何將其與其他知識體系、社會學科乃至其他宗教進行融合與對話。他期望學者們能夠深入研讀佛典,把握佛教的核心智慧,使之切合時代脈動,為當前世界的相關問題提供解決之道。最後,李四龍教授援引了美國皮尤調查等數據,指出佛教信仰人口增加的趨勢不見樂觀。他建議,學者們應當通過解經學的研究,探討漢傳佛教如何在印度佛教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詮釋,並由此回歸佛典,思考如何使佛法成為人類面對問題的智慧源泉。 妙凡法師首先揭顯佛教的開放與包容。他指出,在佛教中人人皆可解釋佛經,例如法師為了宣揚教義而闡釋佛經,學者們為了探究真理.....
美國萊斯大學佛學講座 慈悲是內在平靜與人際和諧的基石
當家覺法法師與會。妙光法師探討慈悲的意涵並結合自身經歷,分享如何在現實生活中以慈悲為力量,幫助自己和他人解脫痛苦,進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慈悲是一種選擇 從己做起 生活無處不是檢視自我內心和體驗佛法智慧的生命成長之旅。妙光法師以自己15歲移民澳洲,因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而在學校遭遇霸凌的經歷為例,分享佛教信仰和恩師星雲大師的智慧如何引領她。面對環境的不友善和內心恐懼,過程中多次想對欺負者惡言相向,然而星雲大師講述的「一半一半的世界」讓她學會忍耐,提醒她要保持平和,乃至用創意的方式克服外界給予的挑戰。經過一次次的堅持,最終獲得同學的接納與尊重。妙光法師表示,慈悲不僅是一種情感或態度,更是個人主動.....
人間佛教青年學術研討會 探討人間佛教當代走向
。她認為佛教傳播需要神聖敘事的建構,同時也需要因地制宜的本土化,尤其應關注文化的傳播現象,有助於理解佛教中國化和佛教國際化歷程。 談及人間佛教當代的主流方向,夏德美認為人間佛教為現代社會提供了「平等、智慧、慈悲」的價值理念,「平等」包含人人平等、人眾平等、人佛平等三層面,與儒家看重血緣身分等級秩序和西方一神論下,神對人的優越性,有著本質區別。「智慧」涉及人如何認識世界,佛教智慧旨在引導人類對世界進行整體關照,與知識、邏輯、思惟的認知層次不同。「慈悲」,星雲大師強調佛教是樂觀的宗教,予樂是慈,拔苦是悲,宣導運用佛教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最後妙凡法師對老師們的發言予以總結與回應,希望大家能在與歷史的.....
達拉斯講堂人間佛教論壇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光法師回答《維摩詰經》的「隨其心淨則國土淨」給他力量,當內心充滿歡喜與能量時,外在的世界也會隨之變得更加美好。趙元修則分享對《金剛經》的深刻體悟,認為這部經典是覺悟之法,並強調「佛法即是非法」,佛法的智慧在於超越常規的二元對立,從而達到真正的解脫。 「何謂人要的?」妙凡法師指出,現代人追求成功與財富的同時,應保持道德良知,達到「取之有道,用之有道」。他認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不應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人間佛教可以解決此一現代文明的困境。「透過佛法、戒律以及共修,人們可以實現心靈的淨化。」妙光法師說明,皈依佛、法、僧三寶是淨化心靈的根本,而「我是佛」的觀念則是自我淨化的最佳方式,因為這種信念使人不斷向.....
探討「佛陀本懷」 四川大學舉辦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座談
學者專探討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涵義。他並指出大師對人間佛教的定義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又說人間佛教就是合理的經濟生活、六和的處事生活、法樂的信仰生活、淨化的感情生活。期待今天有更多的智慧經驗分享。 座談會分上下午3場舉行,四川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十方羅漢寺的住持素全法師首先從禪宗的清規制度與唐詩所呈現的意境說明。他認為出家人要引領眾生向善,所以需有許多方便法門;然而又不能太入世,否則就會太世俗;所謂隨風潛入,江船我獨眠;不靠此岸,不靠彼岸,知道眾生需要什麼,以智慧引導眾生。 關於人間佛教的倡行及其未來發展,段玉明從幾個面向說明佛教的改變。一、經濟壓力,導致寺院必須走入經懺維持寺.....
「人間佛教的生命書寫與家國關懷」 圓桌論壇登場
圖說:國際佛光會香港協會會長鄺美雲表示,在大師的領導和法師們推動下,香港協會發揮集體作的精神。 人間社記者黃慧莊、葉偉炳攝 圖說: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期待專家學者於交流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人間社記者黃慧莊、葉偉炳攝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等單位,4月16日聯合舉辦「人間佛教的生命書寫與家國關懷」圓桌論壇。開幕典禮在中文大學舉行,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主持,邀請佛光山港澳地區總住持及國際佛光會香港協會秘書長永富法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以及國際佛光會香港協會會長鄺美雲為嘉賓。來自中國.....
感恩生命,自在生死──學者與行者談人間佛教生死觀
的重要思想之一。他提到大師所說的「生命在輪迴裡就解脫了」,看似難以理解,但就現實而言,不論是凡夫的「分段生死」,還是羅漢的「了生脫死」,都同樣在法界中。菩薩因為不捨眾生,所以會乘願再回到世間,以及開發智慧,知道肉體的生命必然因老朽而更新,只有阿賴耶識是不死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菩薩的生命不受生死的束縛,在十法界中流轉直到成佛,所以說在輪迴裡就解脫了,沒有所謂輪迴的問題。只要我們理解這個道理,自然就能夠克服、超越對死亡的恐懼。 生活中如何放下對愛人生離死別的執著,慧開法師提出了往生佛國或乘願再來的條件。他建議及早培養並建立「十方三世」的宇宙觀,老病來臨時,要先預作規劃及安排個人的生死大事,確立個人.....
第十屆人間佛教座談會 人間佛教與未來時代
菲律賓、馬來西亞、日本及兩岸三地近50位學者專家發表論文,從多元視角探討佛教如何契合當代社會人心的需要,面對未來時代的挑戰。 星雲大師曾說過,「佛教不只講過去,更重視現在與未來。」面對後疫情時代與人工智能世代,人間佛教如何以八萬四千法門的智慧與時俱進,引領現代人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洪流中淨化內心,是這個世代急切需要面對及解決的問題。 座談會共分六場議程,分別以中、英文場次帶領大眾逐一探究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佛教與心理療癒的對話與合作、人間佛教與人工智慧的應用等等議題,歡迎有志深入人間佛教思想者報名成為觀察員,透過學術的視角深度理解佛教的現代應用智慧。 活動名稱:第十屆人間佛教座談會「人間佛教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