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有法可依 首場觀音信仰論壇登場
享,《楞嚴經》中的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是透過耳成佛的境界,與般若、解脫相應,也是耳根修持的最高法門。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滅,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心保和尚說明,一般人若聽了不中意的話,因為「我」產生了意識分別,心才會起波瀾;如果能夠「能所兩忘」,聽了就不再掛礙,不起心動念,那才是真正的大修行。 三大體系 五個歷史階段 觀音信仰在亞洲非常普遍,又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對於觀音信仰發展的過程,李利安表示,中國信仰有漢傳、藏傳與民間信仰三個體系,其中漢傳屬於大乘顯教,藏傳屬大乘密教,而民間觀音信仰由於突破經典的範疇,所以形成各種多元的信仰型態,其特徵包括「四非」:如非正統、非官方、非菁英.....
「當彌勒遇到彌陀」 淨土論壇啟發淨土信仰真義
淨土的思想理念。 對於如何建構人間佛教的藍圖和實現人間佛教的理想,陳教授就人間佛教的建構提到,一切都是心的問題,一分清淨一分積累,先從身心淨化才能有資糧得生淨土。王教授表示,人間淨土和彌勒淨土很相應,我們要在人間修持五戒十善,發慈心、忍辱,以成就未來的淨土。 覺培法師勉勵眾人要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即要累積資糧與福德,奉行五戒十善且忍辱與精進並持,更期許任何修行人可以厭離貪瞋癡,卻不可厭離世間,應從心開始淨化,所謂「一分清淨,一分佛土」。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佛光山叢林學院承辦的淨土思想論壇「當彌勒遇到彌陀」,4月29日在東禪樓舉行,由專研彌勒信仰的四川西華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王雪梅教授.....
佛心企業 移地教學的自覺式管理文化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佛心企業 移地教學的自覺式管理文化 人間社記者 妙願 佛法談的本就是心的管理,只要能掌握自己的心,就能掌握好周圍的變化,並帶動改變這個世界的動力來源,讓人我之間日趨和諧發展。因此,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結合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合作舉辦2023自覺式管理文化課程,希望透過佛教的心法管理,提供當代西方管理學一種新的理論思惟,找到企業突破的瓶頸與借鑑。 本次課程於11月7日到11日於日本渋川伊香保法水寺進行,邀請到佛心企業品牌的講師授課,課程別有自覺式企業管理思想,由佛光山日本教區總住持滿潤法師授課;自覺式管理經典,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講.....
佛光山科技弘法 大辭典建構數位化翻譯流程
保資訊安全。翻譯系統近期更新,與維基百科一樣採用MediaWiki平台,透過連結功能,譯者能在同一個介面查閱名相解釋。 與談人蘭卡斯特教授表示自己見證科技的發展,並從機器人科技探討科技進步需付出代價。我們是否真正了解人類的能力?或許我們比起機器人,更需要有「人的能力」。教授並鼓勵我們開發「人的特質」 ,思考人類在數位科技的時代,能有哪些貢獻。他強調,在數位時代,更需要發展的是人文學科,它能幫助人們決定應如何使用數位資料庫。 應《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最高學術顧問路易斯.蘭卡斯特教授(Lewis R. Lancaster)之邀,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暨《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總召集人妙光.....
學者與行者探討《金剛經》 共論安心與成佛
,作了一番經驗談:當初調往巴西前,大師叮嚀:「你是一個橋梁,記得到了那邊,要讓芸芸的眾生,就是這些巴西人,有機會學習到佛法。」於是,在巴西十餘年間,不只一次遇上帶著槍彈的搶劫,心中萌發的念頭反而是:「我度不了你這些可憐的邊緣人,我去度你的孩子總可以吧!」由此展開了深入貧民窟,成立「如來之子」,經由教育將一個又一個孩子從恐懼、犯罪的邊緣拉出來,以他們所喜愛的足球來接引他們。 眼看著Covid-19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結束,再看各國的紛爭,覺誠法師前不久又前往阿富汗,進行人道救援。隨後又應邀到巴基斯坦,出席該國主辦的佛教論壇。覺誠法師認為:不要執著於「對方把我們的佛毁了」,因為無常,只要能結緣,有朝.....
《阿含經》佛陀的修行弘法日記
去的地方,並不是用神通讓你去到那個地方。」只有柔軟、包容,以利他之心,學習放下執著,才能有四通八達的人生。此外,慧讓法師也分享星雲大師如何實踐「以忍為力」的法門,展現菩薩悟道緣起性空,以慈悲智慧展現無我的生命實踐。 「《阿含經》是佛陀在原始佛教時代,生活的記錄。」主持人慧功法師總結二位主講人的內容,呼應陳陳永革教授提出的「《阿含經》教義具有奠基性的,佛法的本源性,佛教的生活性,教法的啟迪性,《阿含經》的核心就是清淨梵行的法味」對後來開展的大乘思想的影響。而今雖與佛陀相隔兩千多年後,但原始佛教的佛陀在人間的生活,與今日人間佛教相互輝映,正如星雲大師開示,不要要求佛陀保護我們,而是要依著佛陀的開示.....
《勝鬘經》的佛性觀 認識如來藏
文生義。 程教授又從星雲大師的著作及演講集中,闡述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對佛性論的理解。大師認為《勝鬘經》是如來藏系經典的代表作之一。大師曾根據《佛性論》的理論,證成心、佛、眾生,三者是一。大師提出「我是佛」的話題,內在的理論依據,應當在於佛性論的智慧和精神。 程教授又提出現代人的「怯懦之心」,現代人尊重聖賢,卻不勉勵自己成為聖賢,而是敬而遠之,這是生命怯懦性的一種表現。人間佛教就必須要重視開發人的內在生命的寶藏,鼓勵人們的信心和志氣,鼓勵精進進取的人生,以便引導現代人生得以走向解脫和覺悟的康莊大道。 慧東法師從實踐的角度,一一闡述《勝鬘經・十受章》的經文。並引用星雲大師《勝鬘夫人十大受》:「.....
佛光大辭典英譯 佛教研究新利器
、新加坡等地義工,以及叢林學院學生參與。 「翻譯辭典同時也提供翻譯經典絕佳的工具,」Lancaster教授表示,「但一個很大的困難是,不同人所譯的辭條是否一致、工作進度的順暢,這些都必須不斷追蹤,所以我們另外設計軟體克服這個困難。」此外還有許多佛學名相在英文中沒有相對應的辭彙可譯,例如「涅槃」,或是中文複合詞的問題,「這項英譯計畫必須投入大量人力的原因,是為了集思廣益,找到最適合的翻譯辭彙,表達所有詞條。」 為了提供研究人員新的工具書,並設計可在手機、電腦上使用的新軟體,Lancaster說:「翻譯原則一是使用現代英文,以符合現代人閱讀,另一是選擇最適當的翻譯。」Lancaster教授同時是電.....
「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 宜興大覺寺登場
椅子多、廁所多,這「三多」正體現了為大家服務的宗旨。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在此次研討會舉行專題演講,闡述對人間佛教實踐的看法。大師談到他的文學創作都是被逼出來的,小時候覺得自己要用功,就用廢紙編寫《我的園地》,題材有詩歌、論議、散文;後來辦雜誌要提供稿件,就寫了《玉琳國師》、《無聲息的歌唱》;而為了供應4家電台每天的廣播,通宵不睡寫出《釋迦牟尼佛傳》;創辦《人間福報》後,帶頭寫稿從「迷悟之間」、「人間萬事」、「星雲法語」一直到「星雲禪話」,至今十多年了,沒拖過一天稿子。一生沒有拿過薪水、稿費,認為「忙就是營養」。 大師從信仰的角度談及,人間佛教給予大家身心安定、淨化。入佛門的第一要件就是皈依.....
隨順根機《法華經》善巧方便接引有道
想特色,另外,對「如來使」的思想特色,也有詳盡說明。至於《法華經》當中的善巧方便,董群教授認為體現兩重含義,一個是開方便門,一個是顯真實義。可概括為幾點來討論,第一,通過善巧方便,使大眾離染著,佛說,我從成佛以來,用種種因緣、譬喻,廣泛演教,通過無數方便,來引導眾生,令離諸著。第二,離著後,使眾生「離苦得樂」的歡喜心,即是「法喜」,第三,透過善巧方便,令眾生得一切種智。 慧屏法師則從佛法的學習和實踐上,提出對善巧方便的理解,他表示,看見並給予眾生當下所需要的,然後引導他獲得更美好、圓滿的一個未來,就是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慈悲跟智慧的融合,慧屏法師引述星雲大師的觀點說:我們在做任何事情,如果遇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