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光大辭典》英譯培訓 前進舊金山
首日晚上,大家分成小組,探討筆譯的關鍵步驟,同時複習各種語言工具的使用方法。在其後兩天的佛學研討交流會上,學員與譯者分組解讀中文辭條、參照中英各大辭典的辭彙,然後再進行英文翻譯。透過深度討論,並分享自己對辭條的理解,接著由教授及法師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參考。參加培訓的 Rosaline Lau在心得分享時談到,十分感謝這次因緣,不但感受到學者在佛典翻譯上的嚴謹,也了解英譯《佛光大辭典》一絲不苟的工作流程,更通過交流提升自己的佛學素養。 最後一天下午工作坊圓滿,三寶寺妙忠法師勉勵義工要發恆常心,共同圓滿這項有歷史性的英譯計劃,並希望大家在過程中也能深入佛法,在佛學上更有進一步的學習。妙忠法師表示,.....
「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 宜興大覺寺登場
佛光山的道場有三多:人多、椅子多、廁所多,這「三多」正體現了為大家服務的宗旨。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在此次研討會舉行專題演講,闡述對人間佛教實踐的看法。大師談到他的文學創作都是被逼出來的,小時候覺得自己要用功,就用廢紙編寫《我的園地》,題材有詩歌、論議、散文;後來辦雜誌要提供稿件,就寫了《玉琳國師》、《無聲息的歌唱》;而為了供應4家電台每天的廣播,通宵不睡寫出《釋迦牟尼佛傳》;創辦《人間福報》後,帶頭寫稿從「迷悟之間」、「人間萬事」、「星雲法語」一直到「星雲禪話」,至今十多年了,沒拖過一天稿子。一生沒有拿過薪水、稿費,認為「忙就是營養」。 大師從信仰的角度談及,人間佛教給予大家身心安定、淨化.....
轉念改善生命──學者與行者共論八識的無我觀
教務長慧中法師主持,佛光山大陸地區都監妙士法師及佛光大學佛教學系陳一標教授,進行一小時精彩的雲端對談,帶領全球五大洲觀眾遊心法海,分別從學者的義理與行者的經驗,領略八識的功能、分工,以及如何透過轉念為自己創造未來更好的資糧。 從事唯識研究及教學的陳一標教授,以簡明的語言介紹八識的不同功能:玄奘大師的《八識規矩頌》,以12個偈頌共48句,將八識分成4類──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而大師的《八識講話》,進一步以淺白而且富禪機的方式,藉由禪門典故與生活實例,讓艱深的唯識理論,頓時變得親切、易懂。教授特別指出,我們的前六識,甚至前七識的現起,其影響力熏習在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當一些因.....
學者與行者共論《六祖壇經》的解脫觀
師在《壇經》中提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都點到的「本來面目」,就是一種修行方式──回歸到本來沒有煩惱的心。加上信心的力量,相信自己與佛平等,就可以回歸到自性的解脫上,不被外塵所染。《壇經》中「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字具足「不可得性」,即沒有實體的自性,能體驗到不可得性,沒有了我相、人相等執著,就沒有煩惱了。 最後,妙凡法師於總結時提出,惠能大師告訴我們,修行非關出家在家,關鍵在我們的心,每個當下,將《壇經》的思想及修行方法,轉化成我們平常思考的方式,自然每天都走在解脫的路上。同時預告第二堂課將於4月1日播.....
【論壇報導】從經論到現實 領略《心經》的般若堂奧
」及功德勸行。分析《心經》的核心思想:「無受三昧」、「性空假名」、「空有不二」。落實到生活中,就是提醒我們不要把日常經驗到的事物當成一成不變,而自困於框架之中。我們應該順應不同的因緣,重新去審慎、調整自己,從而擺脫掛礙、發揮慈悲,真正地利益其他人。 慧知法師則分享,《心經》中感受最深刻的是「波羅蜜多」(到彼岸),如果「彼岸」是極樂世界,要從自己的「此岸」去到「彼岸」,需要跨越痛苦、貪念、惶恐等障礙,「波羅密多」是修行人應有的生活風格。他又舉自己第一次和星雲大師近距離接觸的例子,是在紅磡香港體育館,要在萬人的鼓掌歡呼中,扶大師上台。大師覺察到自己的緊張,只說了一句「倚著我,靠著我」,幫他跨越當下.....
自覺式管理文化課程開學 打造管理學的最高管理心法
出的心理素質、擁有強大的心法力量,融合高超的情商與智商,修練自身的心力與心智。 「什麼是覺?」妙凡法師指出,「覺」有三種面向:一、自我覺悟,二、覺照他人的需要,三、覺察世界的變化。覺是一種平等心,不僅自己覺悟,也要帶領大家覺悟,他強調「覺」應該奠基在共生、共存、共好的基礎上,唯有自覺,才能在變遷流轉的時代中,隨緣不變、從容自處;唯有創造「自覺」的核心品牌,才能在心安理得中穩健前行。 三好四給 融入企業文化 此次開學典禮也邀請兩名學員代表分享自身經驗,琉璃工房創辦人楊惠姍表示,去年在「人間佛教文化管理」的課程中,快速學習如何從佛教管理對應企業管理,從而明白佛門自覺式管理文化,其實正是心的管理,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