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川大《全集》論壇 研議人間佛教與社會人生
閔麗提及2002年曾到佛光大學學術訪問,在那趟旅程中,感受到佛光山教團在台灣的影響力。人間佛教的推展,順應時代變遷,強調自利利他,關注現實人生,從過去的傳統「孤燈皇卷」,遠離塵囂的佛教印象中,突顯了「我是佛」,重視生活、社會應具備的自覺主動性。 王雪梅從四個面向來說明《全集》的出版意義,一為此套書籍,可視為重要的文化自信表彰的典範;二是本次集結為佛教在當下和未來奠定了制度化的基礎;三則由資料的角度來看,《全集》提供了百年人間佛教珍貴的影響及佛教在當代發展的史料;最後讚賞《全集》是部鴻篇巨製,內容不僅概括人間佛教的理想,展現出人生社會的使命與擔當,也是中國文化史、佛教史書寫與人間佛教實踐的里程碑.....
人間淨土藍圖《維摩經》國際研討會 讓漢傳佛教走出去
學者格外期待。 「《維摩經》是人間淨土的藍圖,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理念,和人間佛教不謀而合。」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在開幕時表示,經典中的「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和「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等典故,和星雲大師所倡導的「三好」、「四給」、「五和」理念,以及「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乘佛教精神,可以密切呼應。 心保和尚指出,佛教東傳2千年,對中國人的文化、信仰和生活影響深遠;會議以《維摩經》為探討主題,可以成功讓漢傳佛教走出去。尤其維摩詰以在家居士身分修持、弘揚佛法,接引許多學佛人,讓佛法真理落實於生活,堪為在家居士典範。 「《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是佛光大學佛教研究.....
人間佛教國際學術研討會 香江盛大展開
此次研討會內容涵蓋佛教宏觀及微觀議題,為香港少有的大型佛教國際研討交流活動。 「當校長很苦,怎麼辦?」沈祖堯校長致詞時,憶述首次向大師討教的問題。沈校長原先不認識佛教,「但大師把人間佛教很好的道理教給我。」他指出,大師強調佛教就是文化、也是教育,重視佛教的發展及培育佛教人才。沈校長於今年4月在佛光山與大師簽署「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第三期合作協議」,在陳教授統籌下,舉辦佛教學術論壇及多場講座。 當時沈校長與大師重會,再次理解大師教導的做人及出世道理,肯定佛教是中國文化的重要部份,能為香港社會帶來和諧。沈校長表示,宗教給人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無論任何時代或環境,宗教都是教育重要的一環,「佛教的寬容有助社.....
我見我思《星雲大師全集》 具體展現人間佛教
為未來人間佛教發展的指標。《全集》全面論述人間佛教的理論內涵,堪稱「現代版的大藏經」,是「佛教人間化、人間佛教化」的最佳寫照。 人間佛教座談會 多面向談人間佛教的共識與開放 一筆字淺顯易懂 充滿啟發 我見我思《星雲大師全集》 具體展現人間佛教 實踐人間佛教的思想依據 堪稱現代版大藏經 第五屆人間佛教座談會,12月16日在佛光山雲居樓6樓舉辦第一場論壇「我見我思《星雲大師全集》」,邀請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主持,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蔡孟樺,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發表講演。3位講者透過編輯《全集》的過程,分享《全集》除了是星雲大師一生智慧的結集、內修實證的現身說法,更是.....
人間佛教論壇 — 菩薩情懷的善巧方便
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全面考察,程教授深信:人間佛教一定是世界上的一道光明。 最後邀請與會貴賓中國社會科學院卓新平教授致辭,他表示,康得對信仰的理解是:「頭上的星空,心中的道德律。」星空又可以被稱為星雲。我們抬頭仰望星雲,也就看到了佛光。我們低頭守護心中的道德律,就是要踐行人間佛教。學佛學的是覺悟,是悟透世界、點亮人生。這就是人間佛教的境界。 2018年5月26日下午,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光中文教館承辦的「人間佛教論壇——菩薩情懷的善巧方便」主題論壇在北京舉行。本次論壇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光中文教館執行長慧得法師上海大學文學院程恭讓教授、西華師範大學王雪梅教授、中國人民.....
人間佛教座談會 學者雲集 開展研究新視野
、社會情緒調控能力、參與社會公共事務能力、宗教活動合法化能力。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分析星雲大師對佛教教義的詮釋,是以原始佛教教義為根本,以大乘佛教為指標,將佛教還原真實面目──一個積極、超越、自我圓滿的佛教。 程恭讓:堅持正確方向 提高人間佛教國際發聲量 •淨化心靈 回應當代社會需求 •人間佛教 漢傳佛教珍貴資產 學術與修行互融 李利安開展佛學新視野 •跳脫空談 關懷人類生命願景 •自我圓滿 還原佛教真實面目 第六屆人間佛教座談會10月26至28日在佛光山雲居樓6樓展開5場討論會,來自大陸、美、加、德、比,及海峽兩岸三地等地的24位學者,針對「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議題,從宗教社會學、歷史.....
天普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講座 探討慈悲與包容面向社會的力量
對當前社會的不公現象,以及人文教育在解決社會問題中的價值與貢獻。妙光法師引用甘地以仁慈和非暴力推動社會變革的實例,鼓勵大家即使面對艱難,也應堅持為和平發聲。知悅法師則表示,雖然社會矛盾無法完全消除,但我們可以在正確知見的指引下,透過每一個小小的行動,如投票、與他人對話或提升社會意識等,從個人的力量出發,逐漸累積成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最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與天普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宗教系互贈紀念品,以表達彼此的感謝與參與。研究院特別贈送星雲大師著《佛法真義》英文版套書、《星雲說喻》英文版,以及蘭卡斯特教授的新著《邂逅佛教》等人間佛教的英文書籍予宗教系,並致贈星雲大師的春聯與《心經》墨寶卷軸予Ma.....
趙氏廷箴懷芳佛學講座系列英文論壇 談佛教待人與待己的慈悲
精神。還以演員基努·李維在某次訪談的節目為例,當被問到如何處理插隊的情況時,李維並沒有立即做出情緒化的反應,而是進一步思考,對方有什麼苦衷?這反映他在情緒與反應之間創造了思考空間,避免衝動反應。這種自我覺察正是佛教中慈悲實踐的關鍵,既體現對他人的關懷,也強調對自己的關愛。 趙元修以他在企業管理方面的豐富經驗為背景,探討在企業管理中,如何結合運用慈悲與智慧。他強調,單獨的慈悲可能會導致縱容,因此必須與智慧結合,舉例西湖公司在疫情期間面臨的挑戰,分享如何在艱難時期中,保持企業對員工的慈悲和關懷,從而實現人性化管理。 關於如何在教育中傳授慈悲觀念,馬德偉分享佛教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修行方法,表示禪修有.....
佛教解經學與人間佛教教義體系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辦
李四龍教授強調把握佛教的現代化與知識化,說明發展「佛教解經學」的歷史意義。他指出,解經學不僅強化學界對隋唐佛教的研究重視,而透過詮釋學、形上學等研究方法,能夠豐富解經學的理論論述。李教授進一步提出,我們應當思考佛教在當代大學教育中的定位,如何將其與其他知識體系、社會學科乃至其他宗教進行融合與對話。他期望學者們能夠深入研讀佛典,把握佛教的核心智慧,使之切合時代脈動,為當前世界的相關問題提供解決之道。最後,李四龍教授援引了美國皮尤調查等數據,指出佛教信仰人口增加的趨勢不見樂觀。他建議,學者們應當通過解經學的研究,探討漢傳佛教如何在印度佛教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詮釋,並由此回歸佛典,思考如何使佛法成為.....
美國萊斯大學佛學講座 慈悲是內在平靜與人際和諧的基石
師、休士頓中美寺當家覺法法師與會。妙光法師探討慈悲的意涵並結合自身經歷,分享如何在現實生活中以慈悲為力量,幫助自己和他人解脫痛苦,進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慈悲是一種選擇 從己做起 生活無處不是檢視自我內心和體驗佛法智慧的生命成長之旅。妙光法師以自己15歲移民澳洲,因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而在學校遭遇霸凌的經歷為例,分享佛教信仰和恩師星雲大師的智慧如何引領她。面對環境的不友善和內心恐懼,過程中多次想對欺負者惡言相向,然而星雲大師講述的「一半一半的世界」讓她學會忍耐,提醒她要保持平和,乃至用創意的方式克服外界給予的挑戰。經過一次次的堅持,最終獲得同學的接納與尊重。妙光法師表示,慈悲不僅是一種情感或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