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當彌勒遇到彌陀」 淨土論壇啟發淨土信仰真義
」淨土論壇。 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陳劍鍠教授點出,「信、願、行」是踏入彌陀淨土大門的通行證,不僅要相信,還要真信,如銅牆鐵壁,亦如滂沱大雨也打不濕、淋不透的相信。他認為,求生西方不是去享福,而是去修行,若抱持逃避五濁惡世的心態求生淨土,就無法成就,因為極樂世界是大乘菩薩道場,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為攝受眾生而去,強調淨土法門是自利及利他。 王雪梅教授點出,彌勒淨土的世界是由眾生成就,依彌勒菩薩的本願──修五戒十善,發菩提心與持之以恆的精進,就能進入彌勒淨土,他表示,慈悲的禪定就是彌勒淨土,彌勒是未來佛,關注現實且不離世間,從彌勒菩薩的身上,能充分體現出佛陀本懷人間淨土的思想理.....
企業家齊聚揚州鑒真圖書館 共修「禪·自覺式管理文化課程」
成就。 李達芳老師強調,在浮躁的現代環境中,「自覺式管理」結合「三好」理念(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有助於企業領導找回內心的寧靜與管理的根本。 妙願法師則以《華嚴經》「五十三參」為喻,指出生活處處是修行,勉勵學員以開放心態向同修、向生活學習,在日常點滴中體悟佛法、共修菩提。 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EMBA(中文)項目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聯合主辦的「2025禪·自覺式管理文化課程」,於4月10日至14日在揚州鑑真圖書館隆重舉行。課程致力於融合中華傳統智慧與現代企業管理實踐,協助企業領導者提升道德素養與領導效能,推動更具覺察力與人文關懷的管理文化。.....
《阿含經》佛陀的修行弘法日記
「《阿含經》的修行觀」邀請慧讓法師及陳永革教授主講,慧功法師主持。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阿含經》佛陀的修行弘法日記 文/圖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7/1晚上推出「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第五堂課「《阿含經》的修行觀」,邀請佛光山都監院二單書記慧讓法師,及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所長陳永革教授主講,主持人是三好體育協會副秘書長慧功法師。 《阿含經》是原始佛教佛陀的生活記錄,後來經由弟子結集為《阿.....
《勝鬘經》的佛性觀 認識如來藏
為什麼忍耐會被當成軟弱呢?」其實忍耐需要力量與智慧的。而如來藏並不在邏輯思惟裡,是在內心的智慧與光明的自性裡。學佛不只是學理論,還要在生活中行佛,學會放下計較、分別,讓內心清淨自在,在生活中展現佛性。修行是人天交戰,佛陀成佛也有魔王波旬的考驗,要戰勝自己的怯弱及貪欲,將修行和人間生活聯繫在一起。 慧東法師期勉大眾在「苦、集、滅、道」的修持中,轉煩惱為菩提,在生活中,無私奉獻,攝受正法,培養自性的如來藏,成就自己的無上菩提。11月1日第九堂課「《維摩詰經》的不二觀」,由佛光山港澳教區總住持永富法師、中山大學哲學系龔雋教授主講,佛光山澳洲南天寺社教主任知理法師主持,歡迎收看。 「《勝鬘經》的佛性觀.....
《佛光大辭典》英譯培訓 前進舊金山
通過交流提升自己的佛學素養。 最後一天下午工作坊圓滿,三寶寺妙忠法師勉勵義工要發恆常心,共同圓滿這項有歷史性的英譯計劃,並希望大家在過程中也能深入佛法,在佛學上更有進一步的學習。妙忠法師表示,翻譯不離修行,不但要理解每個名相背後的因緣,更要懂得與人處事的美德,團隊溝通的技巧,才能真正達到培訓的目的。 圖說:蘭卡斯特教授特別強調星雲大師對《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的目的與期許,表示此計畫不但有學術價值,更能讓佛教在英語界普及化,讓人人都能理解佛教的義理。 人間社記者心穎攝 《佛光大辭典》加州英譯工作坊1月19至21日在美國舊金山三寶寺舉行,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國際中心主辦,共20位佛光人參與。本次.....
隨順根機《法華經》善巧方便接引有道
善巧方便觀,由佛光山中區總住持覺居法師主持,邀請佛光山都監院頭單書記、佛光山義工會會長慧屏法師,以及東南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董群教授,共同探討《法華經》的思想特色和善巧方便對佛教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在修行和弘法上的啟發與實踐。 董群教授對佛學、宗教倫理、中國哲學等方面的研究,造詣甚高,並長期致力於人文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在中國傳統文化推廣上著力尤深,佛光文化出版,由他釋譯的《法華經》,更是深受歡迎。對於《法華經》的善巧方便觀,董群教授從三個層面來展開,分別是《法華經》經題要義的解說、思想的內容歸納、以及善巧方便的詮釋。 董群教授認為「諸法實相」是《法華經》根本內容之一,而「開、示、悟、入」佛.....
轉念改善生命──學者與行者共論八識的無我觀
成為我們未來更好的資糧。所以透過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觀察八識的分工合作的狀態,可以解構我們生命的主體,重新建構我們所需要的善的力量,然後能夠成為更好的自己。 最後慧中法師預告7月1日第五堂課「阿含經的修行觀」,與談人是佛光山都監院二單書記慧讓法師,及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所長陳永革教授,主持人是三好體育協會副秘書長慧功法師,歡迎大家屆時再以法相會。 YouTube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sAokpFBSidw 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教務長慧中法師 佛光山大陸地區都監妙士法師 八識講話的無我觀 經典十堂課第四堂課「八識講話的無我觀」邀請妙士法師與陳一標教授主講,由慧中法師.....
學者與行者共論《六祖壇經》的解脫觀
be及zoom等不同網路平台同步聞法。 董平教授從文明發展的角度,追溯古印度的「苦感」文化,是佛教乃至婆羅門教植根的土壤。因為經歷苦難,所以就要探討如何「解脫」,並從中發展出「禪定」(dhyāna)的修行形式。在此基礎上,禪在印度是指一種獨特的修行樣式、身體狀態,並導向一種獨特的精神境界。這樣的印度禪傳入中國後,到了六祖惠能大師以創造性的解釋及實踐,將「禪」蛻變成解脫的代名詞,成為「明心見性」的手段和方法。由於《壇經》的影響,「禪宗」作為一種精神,在唐朝之後不只給中國佛教注入了全新的力,啟示了我們:只有走出自我的束縛了,才能面對一個無限的、光明的、有意義和價值的世界。 心保和尚則以行者的角度分.....
《華嚴經》圓融思想的實踐 善用其心
、唐般若譯的《四十華嚴》,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 入法界品》的異譯。佛陀宣說此經的地點有「七處八會」或「七處九會」的不同說法。內容在宣說菩薩的修行過程,可以從「次第行布」及「圓融相攝」兩個角度理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以及「淨行的價值:如何善用其心」等,都是本經的重要內容。 邱教授指出,佛法以「圓」來說明宇宙人生,理要圓,事要圓,理事皆圓,事事皆圓,這也就是《華嚴經》所倡明的四法界。星雲大師對《華嚴經》圓融思想闡釋有:「理事無礙就是人間佛教」、「圓融無礙就是圓滿人生」、「為人處事的準則,要做到處事圓融」。又引用《迷悟之間・養量》:「經云.....
【論壇報導】從經論到現實 領略《心經》的般若堂奧
法師進行對談,精彩講說於透過youtube及zoom等不同的網路平台播出,五大洲同步聆聽法要。 慧喜法師於開場時提出:260個字的《心經》,是佛教三藏十二部經中最為普羅大眾所耳熟能詳的經典,同時被視為修行的經典、信仰的念誦、神力的加持。郭朝順教授透過列明十一類《般若經》系統的表單,點明《心經》在般若系統中的特色,指出《心經》的「心」,就是「般若波羅蜜多」整個核心的心要,所以修行需要學習「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而且必須能「照見五蘊皆空」,最後才能夠「度一切苦厄」,達到真正圓滿究竟解脫。 此外,郭朝順教授說明《般若經》與《心經》的關係,以及《心經》的流傳、主題、核心思想、觀修方法「名假、受假、法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