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淨土藍圖《維摩經》國際研討會 讓漢傳佛教走出去
《維摩經》梵文本,讓《維摩經》原典重見天日的日本學者高橋尚夫,也受邀在會中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讓來自台灣、日本、韓國、大陸,甚至是德國的與會學者格外期待。 「《維摩經》是人間淨土的藍圖,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理念,和人間佛教不謀而合。」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在開幕時表示,經典中的「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和「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等典故,和星雲大師所倡導的「三好」、「四給」、「五和」理念,以及「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乘佛教精神,可以密切呼應。 心保和尚指出,佛教東傳2千年,對中國人的文化、信仰和生活影響深遠;會議以《維摩經》為探討主題,可以成功讓漢傳佛教走出去。尤其維摩詰以在家居.....
程恭讓細說星雲大師貢獻 善巧方便弘傳人間佛教
與理解而撰寫「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認為大師一生都在建構理論實踐,如今更將人間佛教的體相用融和,「佛說的、人要的」是教體;「淨化的、善美的」是教用;至於大師的種種觀念、理論的說明,以及對人間佛教理念藍圖的規畫是教相。 圖說:南京大學教授程恭讓在傳燈樓大會堂,以「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為題,發表其對大師從無到有,把佛教發揚到全球五大洲,推動人間佛教的具體實踐研究。 人間社記者陳昱臻攝 大師回歸佛陀本懷,而且呼應人心的需要,「提倡對全體佛教文化知識和信仰的整合」,程恭讓提及,表面看似判教,實則八宗兼弘,不排斥漢、巴、梵三大語系與中觀、瑜伽、如來藏三大大乘系統,具備全新判教思想的大師,採取.....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學術研討會暢談理論實踐
式彰顯出獨特的光芒。中佛協前會長趙樸初曾提出倡導人間佛教,開展各種形式的弘法活動,因此後來湧現出有代表性的道場。兩岸在人間佛教的影響下,作出諸多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取得世人讚歎的成就,雖然形式有差別,但理念是一致的。他表示,星雲大師曾說過「佛教要團結才會有力量」,祝願大陸佛教界與佛光山及兩岸佛教界法依長存。 妙凡法師表示,星雲大師談到中國佛教的貢獻是「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以及因緣果報思想的建立,但是中國佛教只有一半的佛教,在根本教義上只有消極的解釋,缺乏積極的作為,重視出家,不重視在家;重視出世,不重視入世;重視寺院,不重視家庭;重視山林,不重視都市;重視男眾,不重視女眾。因此佛法的弘傳,不.....
我見我思《星雲大師全集》 具體展現人間佛教
集》對當代佛教弘化之意涵〉,表示參與編輯《全集》過程中充滿感動,看見大師以種種權巧方便,將艱深的佛法化作易懂、能行的人生指南,更將佛陀教義回歸佛陀度化眾生的本懷,把佛陀教法、示教利喜、積極進取的精神、理念,用現代化的方式呈現。 他指出,《全集》不但是大師一生實踐人間佛教行佛寫照,更樹立人間佛教在當代佛教的價值與弘傳結果,不但從中得以了解人間佛教開展史,作為佛教在當世紀現代化的圭臬;更可做為未來人間佛教發展的指標。《全集》全面論述人間佛教的理論內涵,堪稱「現代版的大藏經」,是「佛教人間化、人間佛教化」的最佳寫照。 人間佛教座談會 多面向談人間佛教的共識與開放 一筆字淺顯易懂 充滿啟發 我見我思《.....
國際佛教學術會議 專題討論當代人間佛教
)」的身份,主要是他們突破了種族、地域、文化的局限,對彼此的差異性有較高的適應能力。 郭守仁則以西來寺的成立,為社區創造了神聖的性靈空間,搭建了東西文化的橋樑;提供佛教徒信仰、精神之依歸。「人間佛教」理念的推動,更為大眾開啟了認識、親近、學習佛法的途徑,也與當地社區族裔、宗教融合共處。 慧峰法師介紹佛光山僧團教育體系,從清末民初太虛大師的佛教人文精神,到飄揚過海來台灣的僧侶,介紹佛教僧團教育的沿革。他強調未來僧團教育「探索平衡點」的重要性,包括「傳統僧團教育與現代教育」、「佛學院與佛教研究系所」、「佛教研究與宗教研究」、乃至「修行與行政」等各方面的平衡。 覺謙法師表示,佛光山一直重視及參與學術.....
人間佛教座談會 學者雲集 開展研究新視野
開展新視角。韓國中央僧伽大學本覺法師連結史蒂芬‧霍金《偉大設計》和《華嚴經‧世界成就品》的宇宙觀,提出〈眾生行業打造的世界成就〉論文。韓國東國大學中文系教授朴永煥從惠能大師「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理念出發,指出台灣的人間佛教具有「儒佛結合」特徵。 日本駒澤大學佛教學部教授大澤邦由,探討日本檀家制度、喪葬佛教結合的現象,發現檀家對佛教義理無意了解,為此表達憂心。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高橋晃一,將唯識學和菩薩道的關係做了梳理。北海道武蔵女子短期大學教授鈴木健太分享對小品般若的研究,體認到和不同信仰、修習不同法門者的和諧互動,包容是關鍵。 人間社記者 蕭惠珠 高雄報導 人間佛教座談會.....
人間佛教研究院成立 西方弘法里程碑
參觀了嶄新的人間佛教研究院。 洛杉磯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李敏博士,多年前曾於西來大學任教,今日重返校園,仰望著大師銅像,欣見人間佛教研究院的成立,備感欣慰。長期護持西來大學獎學金的陳潔明,認同大師的教育理念,追隨大師人間佛教的腳步。他看到大師的雕像矗立在校園中,感動地說:「終於在校園裡見到星雲大師了!」 見到創校人的銅像,學生感到非常親切溫暖,有如大家長一直守護著他們。在大師的銅像前,感受到的是慈悲、是善美、充滿希望和生機,使大家在弘法的道路上,可以無畏前行。 西來大學「星雲大師銅像」暨「人間佛教研究院」揭幕典禮10月18日於校園廣場舉行。校長張錫峰、佛光山西來寺住持慧東法師、人間佛教研究院主任.....
趙氏廷箴懷芳佛學講座系列英文論壇 談佛教待人與待己的慈悲
授新著《邂逅佛教》等。亦贈送星雲大師墨寶卷軸給麻省理工學院院長以及各位校方代表,以示感謝。 此次論壇意義深遠,為現代社會慈悲的實踐提供寶貴見解和經驗分享,主辦方期望未來能繼續推動更多此類活動,促進慈悲理念的廣泛傳播。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代表贈送星雲大師墨寶「雲水禪心,祥和歡喜」給麻省理工學院院長Melissa Nobles。 英文論壇在麻省理工Wong Auditorium舉行,吸引該校教授、學生、校友等近200名來自各領域的聽眾。 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學院合作、趙廷箴文教基金會贊助,10月4日共同舉辦「趙氏廷箴懷芳佛學講座系列」(T......
佛教解經學與人間佛教教義體系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辦
教授以〈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當代問題的省思——以「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為觀察核心〉為題,談論星雲大師如何通過建立「問題框架」和「重組框架」,本於佛陀本懷,提出符合現代、文明、進步和實用原則的人間佛教理念。這體現了大師深入淺出的詮釋,以強化佛法智慧切合時代的特質。 最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談論〈圓融——星雲大師經典詮釋的時代特色〉,他指出大師說法具有「圓融」的特點,既秉持了中國佛教在唐代以後發展的圓融特質,同時豐富了發展了佛教在現代社會的適應性與現代性,也為人間佛教的解經系統提供傑出的示範。 這次研討會發表的論文涉及範疇非常廣泛,充分展現了佛教解經學的深度和廣度,具有三個特色: .....
美國萊斯大學佛學講座 慈悲是內在平靜與人際和諧的基石
苦是人類的共同處境,才能生起深刻的同理心。慈悲正源於這種「自他同體」的平等觀念,而在同理他人的痛苦後,應即時付諸行動。妙光法師分享當年高齡89歲且行動不便的星雲大師,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的無障礙空間建設理念和設施服務中,展現體恤他人的慈悲情懷。亦提到1999年台灣大地震時,道場的一位法師在災難發生的當下,毫不猶豫地幫助他人,這些例子皆是慈悲在現實社會裡的行動表現。妙光法師鼓勵大家學習菩薩的「四攝法」修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透過善念和善行來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講座結束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贈與萊斯大學圖書館今年8月出版的星雲大師著《佛法真義》英文版套書、蘭卡斯特教授《邂逅佛教》英文原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