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中美文化講壇 佛法帶給我們的喜悅
。趙元修分享《法句經》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讓他感受最深。簡單的十六個字闡明佛教的教義及戒定慧。 最後環節談到關於星雲大師給予最大的啟發時,妙凡法師提到印象最深的是大師的「接受教育」。並從大師身上學到,多聽多看少說,持包容、開放、不排斥的心態,不斷地學習,要有接受和承擔的勇氣。讓自己活在慈悲,活在勇敢裡,活在智慧裡,無所畏懼,勇往直前。人生要自己放光,啟動內心慈悲喜捨智慧的光,人生再暗都不怕。 當天出席講座的貴賓有台灣駐休士頓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蕭伊芳,斯坦福市議員譚秋晴,休士頓市主計長Chris Hollins,休士頓大學德州超導中心首任主任朱經武。現場法喜充滿,反應非.....
日本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開啟東亞佛教研究新里程
2年底「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成立之際,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曾明確指出,人間佛教研究機構的成立宗旨,在於「為人間佛教在當今時代做出的貢獻留下歷史」,致力於人間佛教文獻的結集、佛陀本懷的發揚和佛教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透過教育、學術會議的舉辦,和學術刊物的出版和翻譯,促進國際佛教學術交流。 過去,佛光山在香港、美國、澳洲、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成立了十二所佛教研究機構;日本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的成立,不但象徵第十三所佛研機構,更是與設在總本山台灣佛光山寺總部的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並列為目前唯二設在寺院的人間佛教研究機構,對於佛教學術重鎮的日本,意義殊勝。 佛光山日本教區總住持滿潤法師在揭牌儀式上,感.....
第八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者主題論壇「人間佛教的百年回望與反思」宜興舉行
間佛教與社會的關聯,歸根結底是傳統與現代的問題,是古今中西的節點,人間佛教需要在世間開出新路。」 夏德美副研究員分別分析了太虛大師與星雲大師在制度變革的努力。太虛大師主要從僧伽制度、佛寺管理條例、僧伽教育制度三方面來進行制度的變革。在僧伽制度上,太虛大師指出教制革命的中心是要改革僧眾的生活、組織制度,建立起適應時代需要的住持僧團。在佛寺管理條例上,太虛大師注重對叢林制度的整頓,使寺廟制度能更適應時代。在僧伽教育制度上,太虛大師創建了中國最早的佛學院——武昌佛學院,以及漢藏教理院,居功甚偉。星雲大師同樣從三方面對制度進行改革,一是總結戒律的基本精神,即不侵犯,認為持戒就是修行;二是適應現代社會平.....
內心和平與和諧之道 解鎖佛教慈悲與智慧
應對生活困難的法寶,並指出:「人間佛教的核心在於實踐佛陀所行,為眾生服務。」 他還提到,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就是一位真正的人間菩薩,即便在90高齡中風後,仍以堅強的意志每天書寫病後字,為貧苦學子籌募教育經費。他超越了身體的病痛,始終心繫眾生,經常詢問「我還能為你做什麼?」他的慈悲與智慧,鼓舞著無數人。 在互動環節,妙光法師鼓勵一位經歷重大傷痛的聽眾,溫柔且堅定地說:「永遠不要停止相信,也不要停止嘗試,哪怕是從微小的行動開始,都值得去努力。」 最後,妙光法師總結說,此講座旨在探討如何通過慈悲的理念,在內心培養慈悲的價值。面對當今社會中的苦難與戰爭,唯有佛教的慈悲與智慧能為我們指引和平的道路。正.....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座談會基調講演 闡明佛光宗學之十大貢獻
著作。從其內涵「十大貢獻」列舉,此為首次使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理念深刻和系統化呈現,故將「系統建構人間佛教思想理論體系」列為第一大貢獻。第二大貢獻「深廣推進人間佛教實踐層面的建設事業」,是從佛光山「文化、教育、慈善、共修」梳理分析。其中,第十大貢獻「指明人間佛教的修行方法」,則指出理論學說、弘揚佛法的同時,必需回歸當下生活的修行與實踐。此套書由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總監修,慈惠法師總指導,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發行,多位大師弟子的集體創作,以學術方法為基礎立論,已經具備佛光宗學的理論範式,並提出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不二融和,是理解大師人間佛教深層義理金鑰的延展思考。 成功大學副校長陳玉女、中央大學人文藝術中心.....
第九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術研討會閉幕 學術研究向前有路光明在望
第九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術研討會閉幕 學術研究向前有路光明在望 【人間社 景晶 江蘇宜興報導】 第九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術研討會11月17日於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舉行綜合座談和閉幕式,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妙士法師、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大覺寺雲湖書院教務長妙憫法師,以及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李利安、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張文良、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長李四龍、西北大學哲學學院副院長王雪梅、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夏德美出席閉幕典禮。來自海內外20多所高校29名青年學者及社會各界人士共60餘人亦共同與會。 綜合座談環節,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
第九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術研討會 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開幕
第九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術研討會 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開幕 文/西北大學景晶、中央民族大學王筱莉、郭佳 由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鑑真圖書館協辦,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擔任學術協作的2024年度(第九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術研討會,11月15日於江蘇宜興佛光祖庭大覺寺開幕。 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妙士法師、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李利安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張文良教授、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副主任李四龍教授、西北大學哲學學院副院長王雪梅教授、.....
第二屆「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國際研討會 開拓多元視野
摩經音義綜合探究」、「維摩經的宗教詮釋學」、「維摩經歷代文獻疏證」、「東亞維摩經關於文學與美學史之論繹」等六大專業,令維摩經之學術考察為東亞文化開拓更多元的視野。 楊校長於開幕式提出,佛光山重視文化與教育,而人才的培育需要大量的學術研究來支撐,此即是佛光大學成立佛教研究中心的本意。慈惠法師表示,佛教研究中心是校級單位,「為研究漢傳佛教的國際學者,提供最專業與豐沛的服務」。主任謝大寧教授希望能夠於十年之內,「會聚各路英雄好漢,建構國際性漢傳佛教的研究平台」。 而在漢傳佛教的範疇內,慧開法師也進一步指出,中國歷代祖師大德判教,「無不判《維摩詰經》為殊勝」。於今推動學界對《維摩經》的重視,聚焦探討《.....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圓桌論壇 探討佛教與人工智能
師強調,研發AI作為弘法工具時,必須秉持「正知正見」,確保科技應用不偏離佛教的核心價值觀。 他進一步提出AI在佛教中的三大應用方向:透過數位平台與應用程式(App)提供指導、語言翻譯上的應用,以及具備教育功能的聊天機器人。此外,妙光法師還介紹《佛光大辭典》的發展,並推介即將推出的佛光AI英語數位平台,這將進一步促進佛法的全球傳播,為佛教徒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 AI被視為當今社會的新常態(the new normal),而佛教在積極探索與運用科技及機械的同時,是否應該審慎思考AI的潛在影響?它會否取代僧團的角色?如何尋求佛教與科技的共贏,讓AI成為弘法的助力?這些議題引發熱烈的討論,其中「機器有.....
東亞學者齊聚 學術交流談佛教開展
現代意義」,與諸多學者傾囊交流。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萬金川開場主講「漢傳佛教經典與東亞文化共同體的形成」。來自中國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龔雋、台灣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鬫正宗、台灣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副教授尤惠貞、中國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教授李利安等人,分別在「人間佛教—以佛光山為中心」的會議場次中,發表各自長期努力的論文。各大學者不只融入古今歷史、政治方針、人文教育、文化震撼、以及經律論述等,更發表自身對該領域的觀察及瞭解。 不只在學術層面的體會,李利安教授更將星雲大師這份人間佛教的宗風深植於心,並分享在寺院參訪時,處處讚嘆佛光山「給人歡喜」,更提及佛光人的正知與共識,讓各地道場都能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