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思想講座 與中研院精彩交流
文化,能與巴西人互動。加上巴西人包容性很強,對於不同宗教採取開放態度,讓佛光山更易接引當地人來到道場認識佛教。 「佛光山在巴西弘法的本土化相當成功,現在已經是巴西人度化巴西人。」妙佑法師說明,不僅如來佛學院全部是巴西人,其中更有近百分之八十的學生求授三皈依,另外也由當地人成立了佛光會,使得佛光山南美弘法更進一步。與會學者提問巴西人對於佛教的看法,以及學習佛法的關鍵。妙佑法師回應,巴西人雖會參與天主教活動,但也認為佛教的慈悲、智慧在生活中相當實用,因此認識佛教後,會持續學習佛教知識,在兩個宗教之間的參與並不牴觸。 第二場次由妙光法師介紹「《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與AI應用」,首先說明該計畫的歷史和.....
中美文化講壇 佛法帶給我們的喜悅
長妙凡法師分享自己學佛的因緣。 中美文化講壇 佛法帶給我們的喜悅 【人間社 宋劍瀾 美國休士頓報導】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應中美文化講壇之邀,與趙元修及督導趙辜懷箴於9月28日在中美寺的佛學講座,題目是佛法帶給我們的喜悅,吸引近百名與會者聆聽。三位與談人除各自分享自己學佛的因緣外,還分享了在學習佛法上最受用的經典話語及在學習人間佛教的過程中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給予的啟發。 在分享學習佛法上最受用的經典時,妙凡法師分享《佛遺教經》中的一句話,「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啟發了他在修行中學會忍耐,並帶給他生命的智慧。在修行路上,忍耐非常重要,忍耐可.....
日本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開啟東亞佛教研究新里程
研究中心的發展。 作為研究中心成立的推動者之一,中國人民大學張文良教授表示,當年深受木村教授「東亞佛教視野」理念所啟發,萌生了三個理想:第一、搭建一個讓中日韓聯手推進大乘佛教研究的平台;第二、推進東亞佛學人才的共同培養;第三、中日韓三國學者聯手撰寫東亞佛教史。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國際化理念支持之下,理想得以實現,期許未來東亞佛教研究能到達新的高度。 青山學院大學陳繼東教授長期關注近代佛教的研究,高度肯定研究中心的成立對於日中佛教交流具有劃時代意義,「以漢傳佛教為基礎的研究中心,能夠在日本成立,這在近代佛教史、日中交流史中,可謂前所未有」。陳教授更表示,在退休之前,願意積極投入中心的運作,協助研.....
第八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者主題論壇「人間佛教的百年回望與反思」宜興舉行
的角度來論述百年人間佛教在信仰志趣與精神氣象方面的變革。他首先指出,人間佛教從苦、空、無常等教義的傳統解讀中走出,呈現出告別悲苦情結、陽光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風采。其次他認為人間佛教在教義上不同於傳統佛學的艱澀凝重,它開闢出直截了當、通俗易懂、清朗明快的教義接受之路和生活化的教義實踐之路。隨後李利安教授指出人間佛教體現出與現代科學理性對接的自覺意識,形成人間佛教的神聖信仰,體現出自覺自信的風采,這與傳統佛教中彌漫的古怪、神秘、靈異、陰森是不同的。最後李利安教授從宗教學的信仰角度詮釋人間佛教,認為人間佛教從傳統常見的信仰訴求中走出,並重新理解神靈保佑信仰、地獄救度信仰、往生西方信仰、因果報應信仰.....
人間佛教學第二堂課 宜蘭弘法十年記——青年星雲的人間佛教之路
片,說明青年時代的星雲大師,如何運用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將偏鄉宜蘭打造成佛教聖地,一步步奠定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基礎工程。 闞教授說明星雲大師在中國大陸時期,曾在棲霞律學院、寶華山學戒堂、常州天寧寺、焦山佛學院等地參學、讀書,對於僧格的建立,影響深遠。大師在焦山佛學院期間參加「中國佛教會會務人員訓練班」,首次遇見提出「人生佛教」的太虛大師,深受啟發,知道自己需要有新思惟、新觀念,要重新估定世間的價值。 星雲大師1949抵台,正逢白色恐怖時期,迭遇困境,輾轉於中壢圓光寺、苗栗大湖法雲寺、新竹靈隱寺之間。直到1953年受邀前往宜蘭雷音寺弘法,才有了相對穩定的弘法環境。大師來到雷音寺,至少要面對三項困境.....
《僧事百講》英文版套書隆重推出 叢林常識邁向國際
制度管理、出家戒法、道場行事、集會共修、組織管理、佛教推展六個面向,深入淺出的講解佛門各種制度及其背後的深意,給讀者開啟理解佛教和寺院各種行事的大門。英文版特別編輯第七冊〈詞彙選〉,收入全書3000則佛學名相,包含叢林職稱、寺名、人名、法器、道場行事等;及150則叢林用語、詩詞,並設英漢、漢英詞彙對照表及專章收錄詩偈用語,方便讀者快速查閱。 為便於讀者理解,英文版中之佛學名相附有中文原文( 例如 “Abbot” 方丈/住持)。源於印度之名相則以梵文呈現(例如:“Karmadana” 維那 )。部分文化專有名相因無完全對應英文譯名,則採用漢語拼音轉寫並輔以語境解釋(例如:“haiqing”海青 .....
佛光大辭典英譯人才培訓 善用工具事半功倍
更便捷地使用《佛光大辭典》,以達到有效的學習。11月13日「名相翻譯技巧」課程,以討論、分享經驗方式,解決在實際經典翻譯上,各組所遇問題。 「這是一個很棒的、找資料的工具,但是很有趣,我們可以找到許多佛學名相,透過這些名相,可以搜尋到很多文章。」蘭卡斯特教授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例,可查詢中國學術文獻網路出版,雖需要購買著作權及登入相關簽約學校帳號,但只要輸入關鍵字,就會出現許多檢索結果。 如「禪宗」一詞,會出現至少10頁以上,所以若需要縮短檢索範圍,可以試著輸入「禪宗 宋朝」,增加關鍵字,且注意字數,提高搜尋結果精準度。教授笑著說「也許我可以每天空出一小時,你們就將這些文章、訊息傳給我,.....
第二期佛教口譯工作坊 發心傳遞佛法智慧
時需把握的四個策略:靈活變通、分段處理、條理分明、簡潔扼要,也實際帶領學員練習分段文本、重整思路,去蕪存菁的完成口譯任務。妙光法師則授課「佛教翻譯工具」,針對佛教名相的精準詮釋,與學員交流經驗,並提供佛學詞彙庫、翻譯工具及練習方法,鼓勵學員養成語言轉換的習慣,以自我訓練具足信心。 綜合座談時,來自各行各業的學員,包含口譯員、主持人、職業軍人、臺灣師範大學翻譯所、佛光山叢林學院及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研究生,紛紛把握機會向講師群請益,並反饋道:佛教口譯工作坊精實豐富的課程堪比翻譯研究所,系統化學習佛教口譯的機會相當珍貴;也讓正在弘法現場協助的口譯員們找回熱情和方向,充滿動力增進口譯能力。妙光法師勉勵學.....
首屆「文明互鑑青年學者論壇」成功舉辦
處長、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李慶鈞院長分別致歡迎辭。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張文江教授、上海大學文學院程恭讓教授、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吳根友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方旭東教授圍繞「文明互鑑」的主題,分別從古典學、佛學、人文價值關懷、儒學四個視角作了主旨發言。 論壇邀請全國高校、研究院所近30名青年專家、學者參會。與會者報告內容涉及印度文明與周邊文明的互動、民國佛教中國化、明清中外哲學思想交流等諸多領域,聚焦于不同文明間對話互通、流變關係的思考。每場論文發表,與會學者們都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在交流碰撞中凝聚共識、拓寬視野。 本屆「文明互鑑青年學者論壇」緊扣「複歸人本,內覺詣道」的主題,體現了人類文明多彩、平等.....
見證半個亞洲的信仰 體證觀音的慈悲
始的。」永本法師指出,少時曾在楊桃樹下遭蟲叮咬,造成臉部紅腫,經祖母以土方治療,腫脹雖消但膚色卻變黑,後來經寺廟一名老師父指點:「只要每天洗大悲咒水,半個月就好了!」透過此事從此結下甚深因緣。日後就讀佛學院,更加理解如何從經典真正認識觀世音菩薩。 「觀音信仰的源起為何?在亞洲又造成何種影響力?」對於妙南法師的提問,李世偉簡要說明,佛教原鄉在印度,觀音信仰也從印度開展,而佛教從原始部派發展到大乘佛教,產生了一個很大的差別,即是「為眾生尋求解脫道」,而「解脫道」正體現出菩薩利益大眾的精神,其中觀音菩薩便是很典型的代表。 隨著印度教的盛行,佛教在印度也逐漸衰微,但於此同時卻在別處開枝散葉,一路北傳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