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好書分享〕英譯《佛法真義》第五冊問世 穿越時空回歸本懷
坡、馬來西亞等七個國家地區的青年翻譯團隊共同完成,英譯人員遍及四大洲,展現超越地域與國界的集體創作精神。 《佛法真義》第五冊具備淺顯易懂,生動、生活的描述。從佛陀到六祖惠能大師,乃至20世紀至今的在家菩薩行誼,例如:〈佛陀會生氣嗎?〉表述佛陀對弟子「恨鐵不成鋼」的愛護之心;〈佛陀十難〉則說明了因果業報不能逃避,因為就連成道的佛陀亦須承擔過去行為種下的果報。星雲大師指出,懂得佛陀的心,才能真正懂得佛法。 〈六祖大師不識字嗎?〉、〈為神秀禪師定位〉、〈頓漸平等〉三篇,不僅襯托《六祖壇經》的文學價值,亦肯定神秀禪師的成就,彰顯頓漸兩種法門的重要。大師強調,頓悟漸修皆是修行法門,故應「頓漸一如」,不可.....
傳承中華文化: 第四屆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成功舉辦
重大意義正在重新浮現。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佛法化實踐和中國化歷程,在佛教史的角度看,即是佛教的偉大實踐。在這一實踐之中,佛教的人文價值正在充分凸顯,並且蘊含著以星雲大師為代表的人間佛教實踐者們,作為菩薩行者的般若與方便。 開題會首日共進行2場合計12人次的開題報告,並由妙凡法師、程恭讓教授、王雪梅教授和張靜之秘書長進行精心而細緻的評點。與會學子通過文史哲和社會科學等不同進路,通過討論星雲大師思想與實踐、人間佛教的佛理經典與現代轉型、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問題等議題,共同展開了人間佛教的歷史與現實研究。其中,人間佛教美學觀、人間佛教文學思想、人間佛教幸福指數的心理學調查等新鮮話題,與更高品質的研究.....
內心和平與和諧之道 解鎖佛教慈悲與智慧
光法師分享他曾受一位印度學生提問:「作為一名出家人,您認為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什麼?」妙光法師反覆思考,希望自己能透過修行達到《金剛經》中的「不驚、不怖、不畏」;無論境遇如何,心中始終保持安穩。這也代表了菩薩的修行,既能自度,也能度他。 妙光法師強調:「我們的痛苦並非來自外界,而是源自於內心的思維。」當面臨挑戰與痛苦時,如何離苦得樂?法師指出,學習菩薩的「十地修行」是解脫的途徑。 在談到「慈悲」時,法師引用了路易斯·蘭卡斯特博士(Dr. Lewis Lancaster)在其新書中指出「慈悲 - Compassion」一詞源自拉丁文,意思是「共同承受痛苦」。並以《妙法蓮華經》中「火焰化紅蓮」與觀世音.....
文心雕佛 懷念星雲大師第五堂課「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
心法研究」 林教授期勉大眾多閱讀星雲大師的著作,吸收書中正向能量,以此自我提升與淨化內心。 杜教授說明,在《佛光菜根譚》及《往事百語》中,星雲大師以生動、自然的語言敘述待人接物的修養與方法,每一句都是菩薩道的工夫心法。 宋滌姬高雄報導 星雲大師成就全球五大洲事業的工夫心法是什麼?上海交通大學杜保瑞教授於7月1日,在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線上課程「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第五堂課「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細說分明。這堂課由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林素玟教授擔任主持人及與談人,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杜保瑞主講。杜保瑞教授從星雲大師《往事百語》、《佛光菜根譚》等著作,.....
見證半個亞洲的信仰 體證觀音的慈悲
七水災中,美軍在空中拍攝到觀音顯聖的照片,因此對觀音留下深刻印象。他認為觀音信仰有兩個重要精神,就是「觀自在」和「觀世音」,意即不僅要對自己的生命觀自在,也要能觀照世間苦難眾生的聲音。 「我接觸觀世音菩薩,是從大悲咒開始的。」永本法師指出,少時曾在楊桃樹下遭蟲叮咬,造成臉部紅腫,經祖母以土方治療,腫脹雖消但膚色卻變黑,後來經寺廟一名老師父指點:「只要每天洗大悲咒水,半個月就好了!」透過此事從此結下甚深因緣。日後就讀佛學院,更加理解如何從經典真正認識觀世音菩薩。 「觀音信仰的源起為何?在亞洲又造成何種影響力?」對於妙南法師的提問,李世偉簡要說明,佛教原鄉在印度,觀音信仰也從印度開展,而佛教從原始.....
佛教解經學與人間佛教教義體系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辦
題,闡釋蕅益智旭對《佛說阿彌陀經》的詮解,以及對「執持名號」念佛修持的要點。由此得見解經學對佛法修持的直接影響,而不只是理論層次。 此後的場次專注於人間佛教教義體系主題。首先,陳劍鍠教授發表〈人天乘與菩薩乘的修學問題——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的觀點〉,探討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對於在「五乘共法」中,以「人道」修持「菩薩道」的觀點,如何落實站在人道修持「今菩薩行」的問題。其次,屏東大學黃惠菁教授以〈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當代問題的省思——以「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為觀察核心〉為題,談論星雲大師如何通過建立「問題框架」和「重組框架」,本於佛陀本懷,提出符合現代、文明、進步和實用原則的人間佛教理念。這體現了.....
美國萊斯大學佛學講座 慈悲是內在平靜與人際和諧的基石
的無障礙空間建設理念和設施服務中,展現體恤他人的慈悲情懷。亦提到1999年台灣大地震時,道場的一位法師在災難發生的當下,毫不猶豫地幫助他人,這些例子皆是慈悲在現實社會裡的行動表現。妙光法師鼓勵大家學習菩薩的「四攝法」修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透過善念和善行來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講座結束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贈與萊斯大學圖書館今年8月出版的星雲大師著《佛法真義》英文版套書、蘭卡斯特教授《邂逅佛教》英文原著、《星雲説喻》英文版等出版品。現場也以人間佛教為主題的英文小叢書和星雲大師墨寶福袋吊飾與大眾結緣。與會者回饋,講座內容深入淺出、貼近生活,不僅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慈悲與同理心,也激勵他們.....
暢談觀音藝術造像人間化的發展與演變
「觀音信仰」系列論壇,10/8 於藏經樓法寶堂舉行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主講 暢談觀音藝術造像人間化的發展與演變 陳玉女教授講述歷代觀音的造像 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主持 影片連結 觀音菩薩是佛教當中最為人熟悉的菩薩之一,千百年來,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形象深入人心,所救度者不分種族、貧富、性別,因此深受古今中外普遍的信仰,被視為慈悲和智慧的象徵。 自觀音信仰傳入中土,觀音的形象也隨著各個朝代的遞嬗而有所不同,為了讓大眾理解歷代觀音造像的演變及意義,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與佛陀紀念館、叢林學院共同舉辦「觀音信仰」系列論壇,第三場「有形可感:觀音信仰的形象與神韻」於10月8日.....
懷念星雲大師 未來的佛教必然是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都是本著佛教的核心原則「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一脈相承。星雲大師把「般若智慧」跟「善巧方便」辯證統一,在他推動人間佛教的實踐中全面彰顯,把人間佛教帶到了一個歷史的高度,將菩薩乘的佛教,藉助人間佛教的形式,高度地落實下來。人間佛教可以說是佛教發展過程中「理想型佛教」的落實。 談到人間佛教和未來的佛教,程恭讓教授引用星雲大師所說:「未來的佛教必然是人間佛教。未來人類文明的特點,將是注重更多的交流性。」佛教文明是一種交流性的文明,佛教的哲學核心是無我,包容、接納各種不同文化、文明的融合,在世界各地發展。 課程最後,王雪梅教授表示:星雲大師一生以弘揚人間佛教為職志,對大師.....
人間淨土藍圖《維摩經》國際研討會 讓漢傳佛教走出去
中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讓來自台灣、日本、韓國、大陸,甚至是德國的與會學者格外期待。 「《維摩經》是人間淨土的藍圖,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理念,和人間佛教不謀而合。」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在開幕時表示,經典中的「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和「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等典故,和星雲大師所倡導的「三好」、「四給」、「五和」理念,以及「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乘佛教精神,可以密切呼應。 心保和尚指出,佛教東傳2千年,對中國人的文化、信仰和生活影響深遠;會議以《維摩經》為探討主題,可以成功讓漢傳佛教走出去。尤其維摩詰以在家居士身分修持、弘揚佛法,接引許多學佛人,讓佛法真理落實於生活,堪為在家居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