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主題座談「拭目以待的挑戰與機遇:人間佛教如何面對AI時代的降臨」
保持自身的核心價值,這將必然成為值得深思的問題。 而後,王雪梅教授圍繞“人何以存在”“人如何存在”等哲學命題展開深度探討,剖析人工智慧技術對人類生存方式及宗教信仰的衝擊與重構。王教授指出,AI技術雖為生活帶來便利,卻未消解現代人的存在焦慮。她以“AI男友復活”等社會現象為例,認為技術對社交與認知模式的重塑正加劇“人群中的孤獨感”。她強調,技術的加速度發展反而催生了“身心混沌”的現象,人類在演算法主導下逐漸喪失對生命意義的掌控感,即我們並未因技術的發達而變得更幸福。 面對AI對宗教實踐的衝擊,王教授提出反思:當虛擬寺廟、AI禪師、電子木魚逐漸普及,信仰是否面臨“去肉身化”危機?論壇現場,她通過小.....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第一堂課 星雲大師是現代人間佛教璀璨的燈塔
代文明的新菩薩學養創立了一種生命典範,更提供未來人類文明交流互鑑的智慧與價值。」 與談人尤惠貞表示,星雲大師將佛教帶入全球視野,並透過教育與文化,改變了佛教的未來,「讓佛法不僅成為宗教信仰,更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與文化精神。」張家成讚賞程教授高度且全面闡述了星雲大師的思想,並進一步指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所蘊含的智慧,除了能為未來人類文明提供交流性的價值,更能化解未來社會所面臨的諸多問題,「人間佛教在未來前景廣闊,其應用及發展空間是極大的。」 妙凡法師最後總結,大師以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推動佛教的現代化轉型和全球化弘揚,為現代人間佛教的發展樹立典範。直至今日,大師所影響的層面,正以各種方式,持續.....
《人間萬事》英文版第一冊面世 映照人生萬象的智慧之書
慧觀照,往往流於隨波逐流、迷失方向。因此,大師希望藉此書,帶領大眾在繁華與紛擾之間,見到生命的本質。 此次英文版的推出,讓英語讀者得以親近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第一冊收錄五十九篇短文,展現智慧與慈悲的生活之道。英文版有四大特色: 一、忠於原文,結構清晰:每篇文章均保留原文的標題與段落架構,並以清晰的例子與故事闡明主題,最後以總結段落收束,幫助讀者掌握要義。英譯兼顧文化語境,讓東西方讀者皆能共鳴。 二、生活佛法的指南:本書旨在提供一份日常修行的指引,幫助現代人在繁忙的生活中,培養真誠、慈悲、精進與道德觀念。它既是生活的鏡子,也是智慧的羅盤,提醒人們在家庭、職場與社會中善用佛法。 三、集體創作的成.....
《邂逅佛教:人世間的一處歸宿》中譯本發行 在動盪時代尋覓心靈歸宿
今日心理學》的療養院深度專訪與一篇師生訪談,鋪展出作者融合知識與情感、學術與日常的多重生命樣貌。書中亦收錄延續英文原著風格的31幅AI生成全彩插圖,圖像生動,呼應主題意境。 本書內容有三大特點: 一、生活語調,學術深度:內容結集自講座內容,語氣平實自然,充滿真摯情感,既具思辨高度,也親近讀者日常心緒。 二、跨越信仰的人生智慧:不僅為佛教徒而寫,更適合每一位願意理解「老、病、死」的讀者。無論有無宗教背景,都能在書中找到啟發與共鳴。 三、回應時代的沉思之作:本書誕生於疫情與全球動盪交織的時代節點,內容聚焦人類境遇與內在矛盾,在AI浪潮與社會撕裂之際,提供佛教視角的慈悲關懷。 蘭卡斯特教授為加州大學.....
人間佛教研究英文論文集第七冊問世 探討應用管理
I: Buddhist Management(《人間佛教管理與應用》)問世,從企業、教育、僧團及自我等各方面的管理,以及建立人間淨土等主題,探討人間佛教的管理學與領導,啟發讀者將人間佛教理論應用於日常生活。 編者於序言中指出,本冊的核心觀點延續星雲大師的思想──「管理之道,首先在於自心的管理」。唯有能夠調御自心的領導者,方能有效地帶領他人。這一點貫穿於全書各篇文章,成為一條連結傳統佛理與現代管理的思想主線。 《人間佛教研究英文論文集》第七冊含十二篇論文,內容涵蓋應用管理議題,包含星雲大師講述〈普門品 〉中觀世音菩薩的管理法門和《善生經》的青少年自我管理學,以及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
佛教海線絲路研究 中文場講座線上共讀
雅教授,透過線上視頻和觀眾分享蘭卡斯特教授《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書。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 人間社 妙功 高雄大樹報導 佛教海線絲路研究 中文場講座線上共讀 圖/佛陀紀念館提供 「望海明珠:信仰與生活的同城相約」中文場線上講座7月16日開播,與談人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人在台灣),與現任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特聘教授黃心雅(人在美國),透過線上視頻和觀眾分享蘭卡斯特教授《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書。 主持人佛陀紀念館副館長有賢法師介紹佛教海線絲綢之路的展覽背景及意義,由四位策展人,總策展人館長如常法師特別邀請佛學權威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分校終身榮譽教授蘭卡斯特教授、香港城市大學邵志飛教授,還有來自.....
英文線上研修 大般若經中明瞭「如」
貓追尾巴」的譬喻,提醒學員如實看見真相,以觀照實相修行慢慢看清楚內心。找藉口不做該做的事,便是「魔」的現形。蘭卡斯特教授更讚歎佛光山徒眾在師父上人的教育下,理事圓融,善於將經文與平日的弘法經驗融合,在生活中實踐佛法義理。 圖說:課程最後一天由學員分組報告研究成果及心得。學員報告「智慧」一詞的「智」及「慧」來自不同的梵文,「慧」(prajna,般若)指超越世間一切智慧。 圖/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 圖說:蘭卡斯特教授在課程中講解《小品般若經》、《大品般若經》、《佛説佛母寳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其中,教授闡明《大品般若經》中22種比喻描述開悟的狀態,例如大地、黃金、新月及火焰等。 圖/佛光山人間.....
第五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上海開幕
法是不恰當的。中國佛教的研究要「去印度」,這並不是否定印度佛教,而是要弘揚佛教的根本傳統、中國佛教的優秀傳統。 那麼,中國佛教的特色是什麼?樓宇烈認為太虛大師「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的判斷非常準確,其實生活中處處有禪,時時有禪。他進一步提出來源於禪宗祖師的三步修行次第,即「做本分事」、「持平常心」和「成自在人」,顯然,禪宗把大乘佛教以來打破出世與入世隔閡的思想,真正落實到生活之中。很多人懷疑人間佛教是不是把佛教神聖性降低了、世俗化了,樓宇烈認為,這是用西方宗教理念認識佛教的結果,西方文化把神聖性和世俗性對立,其實中國是「人聖性」,在生活中達到人聖,達到人聖性和生活化的一體性。所以研究中國佛教,不.....
新視角探討人間佛教 首屆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上海舉行
社會的過程。實際上,人間佛教弘法的歷程,即是一種社會學意義上的積極實踐。 妙凡法師強調,人間佛教的核心價值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因此旨在抵達「從三好、四給到五和理想」,實現「合理的經濟生活、正義的政治生活、服務的社會生活、慈悲的道德生活、尊重的倫理生活、淨化的感情生活。」 她強調,人間佛教應積極關懷人間社會事務,包括文化、教育、環保,乃至政治方面,推動社會的淨化。上海星雲文教館館長滿蓮法師從一則富有哲理的故事展開,生動展現了佛教哲理的深切思考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社會關懷,人間佛教的社會理念即為佛陀本懷的社會關切。 作為宗教學與社會學的交叉學科,宗教社會學不僅是古典社會學的重要領.....
佛光山英文線上共修直播論壇 危機就是轉機
情、北美種族歧視,澳洲森林大火等,如何用佛教的「八正道」面對危機,及提供正確方向處理這些危機? 妙光法師分享,「八正道」是可以讓社會找到危機出路,亦可以提供正確方法,讓大家重拾信心,找到希望,回復正常生活;同時提供4個方法,用正見與正思惟的「智慧思考」(Thinking Wisely)、以正語、正業、正命保有「紀律行動」(Acting with Discipline)、以正念及正定「專注於當下」(Staying Focused)以及正精進提高危機意識(Staying Alert)。妙光法師強調,目前全球疫情是一項危機,大家同體共生,需要用智慧與慈悲面臨疫情,共度難關。 覺凡法師表示,危機是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