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見證半個亞洲的信仰 體證觀音的慈悲
悲咒水,半個月就好了!」透過此事從此結下甚深因緣。日後就讀佛學院,更加理解如何從經典真正認識觀世音菩薩。 「觀音信仰的源起為何?在亞洲又造成何種影響力?」對於妙南法師的提問,李世偉簡要說明,佛教原鄉在印度,觀音信仰也從印度開展,而佛教從原始部派發展到大乘佛教,產生了一個很大的差別,即是「為眾生尋求解脫道」,而「解脫道」正體現出菩薩利益大眾的精神,其中觀音菩薩便是很典型的代表。 隨著印度教的盛行,佛教在印度也逐漸衰微,但於此同時卻在別處開枝散葉,一路北傳至西藏、中國乃至東亞,分別形成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而觀音信仰也隨著大乘佛教的北傳,開始在各國傳承與發展。 適應各國民情 觀音形象多元 .....
跨種族宗教對談平等觀 台印性別平等促進研討會參訪團來山交流
等接待交流,雙方討論了星雲大師的平等觀、佛光山的教育體系、慈善服務、國際學術合作、佛教對台灣社會的正面影響等議題。參訪團由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林明傑教授率領,同行有南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趙永祥助理教授、印度尼赫魯大學德里女性研究中心Sinha Roy助理教授、印度國立刑事科學大學法學院院長Pokhariyal教授、印度清奈市馬德拉斯大學法律與犯罪學Subramanian教授,及心理學學者、社工系學者、台灣性別教育學者等17位專家學者與會,多數為非佛教徒。 妙凡法師首先致歡迎詞,並介紹人間佛教的「平等」不是一個口號,它已經落實在佛光山各個層面,例如:在性別平等方面,早課及齋堂的位置男女眾分東西單,.....
佛教解經學與人間佛教教義體系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辦
佛教的核心智慧,使之切合時代脈動,為當前世界的相關問題提供解決之道。最後,李四龍教授援引了美國皮尤調查等數據,指出佛教信仰人口增加的趨勢不見樂觀。他建議,學者們應當通過解經學的研究,探討漢傳佛教如何在印度佛教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詮釋,並由此回歸佛典,思考如何使佛法成為人類面對問題的智慧源泉。 妙凡法師首先揭顯佛教的開放與包容。他指出,在佛教中人人皆可解釋佛經,例如法師為了宣揚教義而闡釋佛經,學者們為了探究真理而詮釋佛典,這都體現了佛教的開放與平等精神,尤其基於緣起性空的特質,這對解經學的發展至關重要。妙凡法師回憶起當年星雲大師因腦溢血住院,致使團隊難以請示《星雲大師全集》的編纂問題。當時法師在強.....
暢談觀音藝術造像人間化的發展與演變
相當緊密,如家裡供奉的「觀音媽聯」,畫中上方是觀音菩薩,中間即是媽祖,成長後才明白原來媽祖即是觀音的化身,兩者也同樣是女性神,對民眾的生活皆產生很大的影響。 觀音信仰的原型 如常法師表示,觀音信仰源於印度南端,在佛教海線絲路裡,有很多地區信仰觀音,如斯里蘭卡、印尼、緬甸、寮國、泰國,以及整個中國到韓國、日本等,「所以觀音信仰有個特徵,就是對航海者十分重要。」 南印度人視觀音菩薩為海上守護神,因此「稱名救難」的觀音信仰成為古代印度觀音信仰的起點,觀音救難信仰從救海難開始,演變到救一切難,最終以〈普門品〉為總結,形成一個完整的觀音救難信仰體系。 十二世紀後印度佛法滅亡,南印度普陀洛伽山的觀音道場也.....
人間淨土藍圖《維摩經》國際研討會 讓漢傳佛教走出去
真理落實於生活,堪為在家居士典範。 「《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是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成立後,推出的第一場國際學術研討會。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謝大寧表示,就國際化程度而論,漢傳佛教明顯不如印度和藏傳佛教,因此佛教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務,就是讓漢傳佛教國際化;而邀集國內學者展開「《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大規模整合研究,即是國際化的第一步。 研究計畫主持人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萬金川特別表示,這場會議集合了世界知名學者和有志涉獵人間佛教的年輕研究者,還有人幾乎是「繞地球一圈」趕赴盛會,盛情可感;尤其能聆聽高橋尚夫現身說法,分享和《維摩經》梵文本的「神奇邂逅」,更是與會者的共同期待。 一手推動.....
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論文發表會 宜興大覺寺開幕
行《佛不是喪,佛是慈悲、智慧和精進》的主題演講,結合當下網路流行的「喪文化」和「佛系」現象,針對「佛本是喪」的觀點,程教授提出從佛陀本懷的角度出發,闡釋佛法、佛教並不是喪文化。他在演講中介紹,佛陀在古印度種姓制度盛行的極不平等時代背景下,提出眾生平等的世界觀,其本身就是非常積極的思想。《華嚴經》中講到大乘菩薩修行的十個波羅蜜多,程教授總結為:慈悲、智慧和精進。而所有波羅蜜多都是自度度他、自利利人,並沒有一個波羅蜜多是消極頹廢的。他認為,在現代文化環境中,需要以人間佛教傳承、開發佛教的真精神,為社會帶來正能量,這才是對錯誤理解佛教文化的最好回應。 此次活動將安排五場論文發表會和一場綜合座談,除了.....
人間佛教座談會 學者雲集 開展研究新視野
、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的〈淨‧靜‧境‧竟──禪修之道探討〉、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的〈人間佛教的管理心法〉、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教授李玉珍的〈重訪聖地復興佛教──星雲大師與印度〉。 第一場座談呈現人間佛教和其他學科的對話。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賴品超以中英文在Google搜尋佛教、和解、Buddhism、Reconciliation等關鍵字,比較佛教與天主教、基督宗教的寬恕與和解,發現宗教對話的確可在化解國際衝突與暴力中扮演重要角色。江南大學宗教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鄧子美,從哲學與佛學的角度釐清科學與人文的關係,建議用善知識引導高科技,以中道智慧駕馭技術運用,則人文大可.....
人間佛教研究院成立 西方弘法里程碑
旨創立西來大學,搭起中西佛教的橋梁;27年後,大師雕像矗立在西來大學,象徵人間佛教在西方弘傳的成果。 慧東法師感謝西來大學全體師生的努力,以及大眾對人間佛教的支持。回想佛陀在2600年前,將佛法傳播於印度;而星雲大師以92歲高齡,在全世界創建5所大學、200多間寺院道場,弘法五大洲。西來大學如今成立人間佛教研究院,正是要藉由國際語言英文,引領全世界人士探索佛教的智慧,造就人類福祉,為後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蘭卡斯特教授表示,太虛大師是近代最早提倡以人為本的佛教,打開新世紀的大門。而星雲大師以他的遠見,確實地將人間佛教推廣弘傳。經過多年與大師的相處和對人間佛教的研究,教授發現其中無限的希望與機.....
第十屆人間佛教座談會 人間佛教與未來時代
2月15至17日在佛光山展開。主辦單位有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上海大學佛教思想史暨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及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議題包括心理學、管理學、宗教學與現代科技等面向。邀請來自英、美、澳洲、印度、荷蘭、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日本及兩岸三地近50位學者專家發表論文,從多元視角探討佛教如何契合當代社會人心的需要,面對未來時代的挑戰。 星雲大師曾說過,「佛教不只講過去,更重視現在與未來。」面對後疫情時代與人工智能世代,人間佛教如何以八萬四千法門的智慧與時俱進,引領現代人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洪流中淨化內心,是這個世代急切需要面對及解決的問題。 座談會共分六場議程,分別以中、英文場次帶領大眾逐.....
學者與行者探討《金剛經》 共論安心與成佛
何? 李四龍教授解釋,《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主題講「般若波羅蜜」──能到達彼岸的智慧,並以無堅不摧的「金剛」來比喻、強調這種智慧能摧毀一切煩惱。篇幅達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則是玄奘大師將印度各種講述「般若」的經典彙整翻譯,結集而成,《金剛經》相當於其中的第九會,也是整部《大般若經》中最具代表性者,乃至六祖惠能大師推崇:「但持《金剛經》一卷,便可直了成佛」。分析《金剛經》的切入點,李教授特別提到,須菩提在《金剛經》第二分向佛陀提問:「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其實包含了三個問題:學佛者如何發成佛之心?如何保持不退心?如何安心?因此,這部經講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