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光西來學校菩提學子座談 以佛法智慧應對現代挑戰
享自己的應對方法。藉此啟發他們運用創意轉念,認識到雖然無法改變外在環境,但可以透過選擇接收的資訊來保持內心的平衡與正念。 菩提學子Alice Wang 問道:「在美國以基督教為主流的社會中,當面對不同信仰時,應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妙光法師引用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一半一半」智慧,闡述世界本是平衡的一半一半,例如白天與夜晚。他鼓勵學子運用智慧創造空間,尊重並包容彼此不同的生活方式。 90分鐘的座談會在充實的交流中不知不覺地結束。菩提學子們的筆記上滿載法師的智慧,這些法語將陪伴他們在未來的生活中持續實踐與成長。 何祥鈺老師向菩提學子介紹妙光法師與西來學校的因緣。 何祥鈺老師(中)及菩提學子歡.....
開創研究新契機 「以法相會─寶寧寺、毗盧寺明、清代水陸畫展暨學術研討會」登場
自由互動,只有在無遮大會上,才能讓法界眾生齊聚一堂,廣結善緣。 世上究竟有無鬼神?大師表示,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但不喜談靈異,然而在他78年的出家生活中,水陸法會的靈異感應多不勝數,也因而增強對佛教的信仰。「這不是危言聳聽」,大師說,在眾人齊聚研討會的當下,確實有許多看不見的靈界眾生在聽、在看。 主辦單位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說,這場會議名為「以法相會」,除了感謝寶寧寺、毗盧寺提供展出文物,也感謝海內外學者蒞會交流研究心得,相信對學術創新和實務實踐都會有助益。 開幕後的首場專題演講,由山西博物院副院長李勇主講「山西卷軸水陸畫的調查」,他透過ppt展示山西現存水陸卷軸畫的豐富樣貌,讓聽眾大開眼界。 .....
徒眾論文發表會 現代譯場集體創作
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陳一標、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惠雯,及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教授李芝瑩,進行評論與指導。4位教授勉勵發表人,應從「歷史宏觀」的角度去切入探討,並以客觀角度整合與歸納論點,藉由寫論文讓自己信仰更加堅固,與大眾分享自己在法上的感動。 閉幕典禮中,佛光山傳燈會執行長妙文法師鼓勵大家從寫論文中獲得歡喜,得到體悟,在學習上不斷自我超越,未來能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叮嚀,應從客觀角度提升研究品質,讓論文論題聚焦、深入探討,並勉勵大家在研究上多與專家學者切磋學習。王惠雯教授表示,今日的發表會展現佛光山集體創作的精神,精英共聚一堂猶如古代譯場的風華再現,很令人感動佛教的傳承.....
有法可依 首場觀音信仰論壇登場
觀音信仰論壇現場大眾合影 人間社記者 丹齡 高雄報導 觀音信仰論壇線上、線下同步舉行。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佛陀紀念館,叢林學院,觀音信仰 主講人心保和尚(圖左),主持人妙凡法師(圖右)。 主講人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教授 有法可依 首場觀音信仰論壇登場 現場與會大眾 有法可依 首場觀音信仰論壇登場 【人間社記者丹齡高雄報導】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與佛光山佛.....
「當彌勒遇到彌陀」 淨土論壇啟發淨土信仰真義
教授主講「當彌勒遇到彌陀」淨土論壇,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覺培法師主持。 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彌勒淨土的殊勝莊嚴 需要眾人成就 人間社記者 周子嘉 高雄大樹報導 「當彌勒遇到彌陀」 淨土論壇啟發淨土信仰真義 極樂世界是「入學」門檻 非菩提心不可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佛光山叢林學院承辦的淨土思想論壇「當彌勒遇到彌陀」,4月29日在東禪樓舉行,由專研彌勒信仰的四川西華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王雪梅教授、專於彌陀淨土的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主講,在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覺培法師主持,精彩的問答之間,引領現場近250位大眾契入彌陀淨土和彌勒淨土的莊嚴及其信仰真義。 圖說:佛光山叢.....
佛心企業 移地教學的自覺式管理文化
立明集團總裁劉招明賢伉儷,談「從商之道與人間佛教的共融」,分享夫妻共創事業經營之道。談到自身成功的經驗是秉持著做生意與做人一樣的道理,要有情有義對待客戶,並以廣結善緣的心胸與對手相同時時奉行佛光山四給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法則,才能使企業的經營,邁向開闊的目標。 最後,妙凡院長總結,從商之道也是為人處世,做生意不只是賺錢,更重要的是賺一份善緣與歡喜。從做生意到做朋友,商場間也要有情有義,因為慈悲沒有敵人,最後連競爭對手都變朋友。劉招明夫婦是佛心企業家的典範,也是人間佛教的管理學成功案例。 佛法談的本就是心的管理,只要能掌握自己的心,就能掌握好周圍的變化,並帶動改變這個.....
開創佛學數位革新 《佛光大辭典》英文數位測試版正式發布
辭典的雛形,以電子工具收集數據及編寫條目是未來主導辭典領域的模型,在佛教研究中將「未知的未知」轉變成「已知的已知」。查爾斯·穆勒表示,《佛光大辭典》英譯版內容可引用、可證實,經專家審定有32000個可信度高的辭條,數位版一旦上線,便有大量讀者使用。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東亞研究教授吳疆和美國天普大學宗教學副教授馬德偉分別發表「佛學數據集的重要性」和 「佛學研究的數位化與AI應用」。吳疆強調,數據集是佛學數位化的骨幹與靈魂,他從數據科學角度分析《佛光大辭典》是全面性的數據集,能在線上快速查尋資訊。馬德偉指出,進入文本翻譯能快速完成且準確度合理的世代,人工修訂更顯重要。必須評估大型語言模型(LLM)的.....
學者與行者探討《金剛經》 共論安心與成佛
講說,聽眾們透過youtube及zoom等不同的網路平台,同步聆聽法要。 妙光法師首先拋出問題:一般佛教徒當作消災延壽、超度佛事的《金剛經》,同時也是般若系統的經典中,自帝王將相、知識分子,一直到民間信仰皆熟悉,最能代表佛教的一部。《般若經》與《金剛經》的關係如何,其主題與結構又是如何? 李四龍教授解釋,《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主題講「般若波羅蜜」──能到達彼岸的智慧,並以無堅不摧的「金剛」來比喻、強調這種智慧能摧毀一切煩惱。篇幅達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則是玄奘大師將印度各種講述「般若」的經典彙整翻譯,結集而成,《金剛經》相當於其中的第九會,也是整部《大般若經》中最具代表性者,乃至.....
《勝鬘經》的佛性觀 認識如來藏
據,應當在於佛性論的智慧和精神。 程教授又提出現代人的「怯懦之心」,現代人尊重聖賢,卻不勉勵自己成為聖賢,而是敬而遠之,這是生命怯懦性的一種表現。人間佛教就必須要重視開發人的內在生命的寶藏,鼓勵人們的信心和志氣,鼓勵精進進取的人生,以便引導現代人生得以走向解脫和覺悟的康莊大道。 慧東法師從實踐的角度,一一闡述《勝鬘經・十受章》的經文。並引用星雲大師《勝鬘夫人十大受》:「在世間上做人,守法、守信義是很重要的。有這種受戒不犯——不忘承諾、不捨所願、不失道德、不違法制的觀念,做人才能成功。」說明在生活中體悟佛性,實踐如來藏,把人做成功,離成佛就不遠了。 慧東法師以一位美國警察為例,他能控制情緒,寬容.....
臺灣佛教論壇佛光大學召開 探討臺灣佛教跨域移動
光山教團的全力支持下,作為一個佛教研究的平台,致力推動漢傳佛教的相關研究。臺灣佛教海外弘法的實踐經驗不僅是地域上的跨領域,也是語言、文化的跨領域,在不斷移動之中汲取養分、茁壯,可以說,佛教史就是佛教僧信的行腳史、越域移動史,是值得被研究、討論的主題。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李玉珍 談到,第一屆臺灣佛教論壇是2022年在慈濟大學舉辦的線上會議,與會學者就「佛教跨國發展」的主題進行討論並引發許多回響。本次以臺灣佛教的移入和移出為主題,討論台灣佛教超越種族、文化與國界的特性,也希望未來可以繼續更多討論。 臺灣位處東亞區域的交通樞紐,自有歷史記載以來,一直不停接受各種外來文化與宗教的影響,形成台灣多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