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2023第十屆人間佛教座談會〕 全球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攜手研討佛教與未來時代
果。 本次會議邀請出席學者研究領域包含文、史、哲及社會科學等多重面向,皆為長年致力於佛教學術研究的各領域專家。在佛教文獻學領域,有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黃夏年教授,曾經費時多年收集大陸民國期間的佛教期刊,編纂民國以來規模最大的佛教期刊彙編《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及補編》,是當代漢傳佛教學術界重要的文獻史料學專家。另有,大藏經版本學專家,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的萬金川教授,長期致力於漢語系大藏經的比對研究,以及佛經語言學、梵漢藏佛典校勘等。 同時,佛教思想史專家邀請到大陸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教授,主要從事中印宗教思想史,特別是佛教歷史與思想的演變發展。另有,長期鑽研天台哲學、.....
第八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者主題論壇「人間佛教的百年回望與反思」宜興舉行
,指出人間佛教是世界近代歷史轉型背景下發生的佛教領域的重大轉型,是世界佛教史第三期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繼漢宋佛教、元明清佛教之後中國佛教史的第三歷史階段。其次李利安教授將百年中國佛教史進程分成三期,即民國時期、1949年至改革開放時期、改革開放時期至今,而這三期彙聚為同一個進程,即是人間佛教的發展進程。其中第2期之後的中國佛教呈現出海峽兩岸分向推進的態勢,在大陸以改革開放為界,可以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臺灣以解嚴為界,也可分為兩個階段。其中大陸佛教在改革開放之後,還可以繼續細分為復蘇與重建階段及整頓與發展階段,大致以2000年前後為界。總體上看,百年中國佛教史是與世界歷史、中國歷史深度關聯的佛教.....
首屆「文明互鑑青年學者論壇」成功舉辦
哲學系方旭東教授圍繞「文明互鑑」的主題,分別從古典學、佛學、人文價值關懷、儒學四個視角作了主旨發言。 論壇邀請全國高校、研究院所近30名青年專家、學者參會。與會者報告內容涉及印度文明與周邊文明的互動、民國佛教中國化、明清中外哲學思想交流等諸多領域,聚焦于不同文明間對話互通、流變關係的思考。每場論文發表,與會學者們都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在交流碰撞中凝聚共識、拓寬視野。 本屆「文明互鑑青年學者論壇」緊扣「複歸人本,內覺詣道」的主題,體現了人類文明多彩、平等、包容、交流的特徵,凸顯了人文學術研究的價值向度與現實關懷,充分彰顯了文明交流互鑑對於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意義。 會議的閉幕階段,.....
見證半個亞洲的信仰 體證觀音的慈悲
的真實義,精彩論述觀世信仰的歷史流變及弘法效應。 分享自身經驗 與觀音結善緣 講座一開始,妙南法師先請主講人分享自身和觀音信仰結緣的因緣。李世偉教授表示,在成長過程中,經常看到宮廟供奉觀音,也曾聽聞於民國48年的八七水災中,美軍在空中拍攝到觀音顯聖的照片,因此對觀音留下深刻印象。他認為觀音信仰有兩個重要精神,就是「觀自在」和「觀世音」,意即不僅要對自己的生命觀自在,也要能觀照世間苦難眾生的聲音。 「我接觸觀世音菩薩,是從大悲咒開始的。」永本法師指出,少時曾在楊桃樹下遭蟲叮咬,造成臉部紅腫,經祖母以土方治療,腫脹雖消但膚色卻變黑,後來經寺廟一名老師父指點:「只要每天洗大悲咒水,半個月就好了!」透.....
暢談觀音藝術造像人間化的發展與演變
的軟實力很重要!」一個人若具有慈悲心,柔軟度必然很高;而也正因為觀音悲天憫人的形象,所以足以跨越各宗派、各學說甚至階層藩籬,引起世人共鳴的普遍性價值。 最後如常法師分享佛光山大悲殿白衣觀音造像的因緣,民國58年大悲殿開工,在佛光山剛剛開山、經濟拮据的情況下,大師與學生徒手親製萬座小觀音像,也與工人一起蓋殿堂,即使沒有任何資源,大師依然在艱困中成就了一座慈悲的道場,自己也變成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陳玉女則分享生活中從觀音信仰獲得的感動,她體悟唯有時刻把觀音嵌入心中、學習觀音的無記、放下、自在,擴大內心的軟體空間,才能做到包容、給人自在。 最後妙光法師為論壇作結,從三月起陸續舉辦的三場觀音論壇,分別從.....
有法可依 首場觀音信仰論壇登場
傳入;東晉南北朝到隋代則為興盛期,如造像、禮拜、供養、持咒等修持已日益流行;隋代到宋代是普及期,有大量觀音類經典被譯傳,內在理論體系最終完善;到了元明清則是演變期,最大的特色便是女性觀音信仰成為主流;民國以來為轉型期,主要特點是觀音信仰與現實人生的結合更加密切,從被動的修行發展成主動型實踐,觀音文化也得到進一步弘揚。 實踐法門 觀音即是慈悲 最後,妙凡法師提問:觀音法門應如何實踐?慈悲心又該如何培養?心保和尚一語道破實踐的關鍵:「慈悲即是觀音。」他表示,只要心懷慈悲,人人都可以是千手千眼、尋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但心保和尚也提醒大眾,學佛者常常會犯一個小毛病,「就是用佛的標準來要求人」,往往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