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2015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 上海星雲文教館登場
態度、國際性的視野及深厚的佛教歷史功底是必不可少的。當論及星雲大師對現代和未來佛教的影響,程教授說大師推動人間佛教方向是正確的,佛教一定要跟現實人生接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要促進佛教人間化,提升佛教的普世價值。 最後3位嘉賓各以3句話作結,滿蓮法師希望大家「心甘情願」,程教授以大師的「有佛法就有辦法」贈予大家,妙凡法師則希望人人「放輕鬆,歡喜地體驗在星雲文教館的生活」。 圖說:學者林嘯發表開題報告。 人間社記者趙唯宏攝 圖說:程恭讓教授介紹本次獎學金頒發的意義及宗旨。 人間社記者趙唯宏攝 圖說:滿蓮法師、妙凡法師與程恭讓教授與在場學者舉行了人間佛教論壇。 人間社記者趙唯宏攝 2015人間佛教寫.....
【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 2022年佛法課程精彩上線
分別從「解脫觀」、「無住觀」、「空有觀」、「無我觀」、「修行觀」、「善巧方便觀」、「平等觀」、「佛性觀」、「不二觀」、「圓融觀」的角度展開,以經典為探尋依據,串融世出與世入的觀點,提供給大眾圓滿自在的普世生活價值觀。 綜觀各主題所依經典,遍及空宗、有宗、如來藏的思想,含括如來一代時教,如《六祖壇經》、《金剛經》、《心經》、《八識講話》等,談論空性無住無我的解脫啟發,以及《華嚴經》、《維摩詰經》、《勝鬘經》對於重重法界圓融無礙與不二佛性的精彩發揮,另外,斷惑證真的修行是以《阿含經》為主,但要談到菩薩道的善巧方便及成佛的平等性,則《法華經》、《妙慧童女經》是最能提供論據。 「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於.....
懷念星雲大師第七堂課「凝視人間.悲智雙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實踐範型」
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第七堂課「凝視人間.悲智雙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實踐範型」,在9月1日邀請叢書作者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以多年研究觀察所得,解說人間佛教具有神聖性與普世性的統一。並邀請新加坡佛學院顧偉康教授擔任主持及與談人。 陳劍鍠教授從「凝視人間.悲智雙運」的角度來審視大師的作略及貢獻。星雲大師以影響、溝通、引導等行為使追隨者跟著他的節奏步伐,一起前進,並深為他所致力的使命所感動。陳教授在研究過程,發現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具有典範轉移的實踐範型。 對於學者質疑人間佛教是否流於世俗?是否具有神聖性?陳劍鍠教授說明星雲大師有自己的修持體證,清楚地明白空性的法理.....
人間佛教學第三堂課 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
感、經驗、歷史、重建、復興的使命。人間佛教回傳印度,提高了佛教的世界格局,促進中印兩國關係,解決現代人類文明困境,為建設人類新文明提供啟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傳印度,不只是國際化進程脈絡的一環,更彰顯普世精神中的佛陀本懷。邱教授總結說:「人間佛教回傳印度,任重道遠,必須繼續進行下去。」 座談會後還播放佛光山印度沙彌學園的影片,敬獻星雲大師。影片中顯現佛光山人間佛教回傳印度,振興印度佛教,落實本土化的菩提種子,正在不斷成長茁壯當中。6月1日第四堂課「人間佛教視角的法華經解讀」,由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主講、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郭朝順教授主持,歡迎收看。 課程影片 https://youtu.....
中大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首創佛學碩士班
界就是佛,學佛可說是對自己生命的期許。人生以服務大眾為目的,既重視自己也重視其他人。大師提倡人間佛教,佛教就是人間佛教,因為佛是覺悟的人,跟人分不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平等沒有我慢和比較心。佛教具普世價值,謙虛就是放下、沒有我慢,勤勞就是精進。學佛自我覺悟,以真心面對自己。 梁元生教授以「經過很大的困難」來形容碩士班通過大學的評審才能舉辦,佛學研究文學碩士課程是香港中文大學第一個獲得批准舉辦的佛學碩士課程。等待了幾年才有今日的發佈會,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特別喜悅。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後開始教育工作,正如星雲大師所說,佛陀是偉大的教育家。佛教教導解除人生的苦惱,幫助人生有正確的方向。 李焯芬.....
第四屆人間佛教座談會開幕 海內外學者聚首交流
,從修行和理論的層面而言,皆離不開解行並重,但實踐前要有正確的觀念,也就是八正道中的正見,唯有正確的理念才能成為正確的基礎,因此學術的建構至為重要。心保和尚說,星雲大師一生提倡人間佛教,將人間佛教視作普世的價值,真理就在每個人的心裡,如同陽光和水,生活裡處處和佛法相應,從研究和探討中更不難發現這道理,盼藉由研討會,讓更多人了解佛法。 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教授程恭讓表示,星雲大師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實踐,在當今佛教發展具有特殊重大意義,透過座談會分享和交流經驗,以及深化研究當代世界佛教的理論,特別在這人類思想生活尚不安寧的時代,佛教的作用,以及如何和現代文明接軌是非常重要的課題,盼此次座談會是個.....
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發表會 大覺寺開幕
梅,以及雲湖書院、大覺文化培訓班學員和大覺寺僧信二眾150餘人參加。 「佛教需要青年,青年需要佛教。」依空法師從自己的學佛因緣談起,勉勵青年養成服務、喜悅與淡泊的性格,呼籲大家種下菩提幼苗,讓佛教成為普世價值。依空法師也反問程恭讓教授其佛學研究因緣,他趣稱自己是「文革一聲炮響出生的」,自幼與佛教結緣,後師從賴永海教授,參與人間佛教研究。 王雪梅教授則鼓勵青年學子為自己而活,「發菩提心,立堅固願。」她認為佛教要處理好與政治的關係,所謂「不依國主,佛法難立」,星雲大師在這方面處理得非常圓融。此外,佛教與文教及大眾的關係也特別重要,因此復興中華文化,佛教不可缺席。 現場青年提問教育問題,依空法師表示.....
開創研究新契機 「以法相會─寶寧寺、毗盧寺明、清代水陸畫展暨學術研討會」登場
國水陸地域特色等4議題,邀請學者發表論文,發表者及其論文題目如下: 21日:陝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高明「陝北及關中地區水陸畫初步調研」、佛光山港澳總住持永富法師「從人間佛教的思想探討佛光山水陸法會的普世價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謝聰輝「圖像、抄本與儀式關係研究:以福建三元法教閭山圖為例」;上海師範大學哲學學院侯沖「水陸齋意研究─以所見齋意文為中心」、魯迅博物館戴曉雲「宋代水陸文獻考釋」、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卜向榮「從空而至:南宋佛畫與儀軌中諸神降臨的圖像」。 22日: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謝世維「從寶寧寺水陸畫『行日月前救兵戈難摩利支天諸神眾』與『大威德變現憤怒大輪明王』談斗母摩利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