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見證半個亞洲的信仰 體證觀音的慈悲
?」對於妙南法師的提問,李世偉簡要說明,佛教原鄉在印度,觀音信仰也從印度開展,而佛教從原始部派發展到大乘佛教,產生了一個很大的差別,即是「為眾生尋求解脫道」,而「解脫道」正體現出菩薩利益大眾的精神,其中觀音菩薩便是很典型的代表。 隨著印度教的盛行,佛教在印度也逐漸衰微,但於此同時卻在別處開枝散葉,一路北傳至西藏、中國乃至東亞,分別形成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而觀音信仰也隨著大乘佛教的北傳,開始在各國傳承與發展。 適應各國民情 觀音形象多元 李世偉指出,「觀音」一詞最早的紀錄,出現於後漢天竺三藏支曜翻譯的《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經中首度提及「觀音」名號。隨後在《無量壽經》、《法華經》、《普.....
程恭讓細說星雲大師貢獻 善巧方便弘傳人間佛教
大洲,推動人間佛教的具體實踐研究。 人間社記者陳昱臻攝 大師回歸佛陀本懷,而且呼應人心的需要,「提倡對全體佛教文化知識和信仰的整合」,程恭讓提及,表面看似判教,實則八宗兼弘,不排斥漢、巴、梵三大語系與中觀、瑜伽、如來藏三大大乘系統,具備全新判教思想的大師,採取開放方式整合知識、思想和信仰,建立佛教的典範。 程恭讓詮釋「現代化」的意義,指出19至21世紀後的鄉鎮城市化、社會組織化、重視民主自由等價值理念,他相信大師「成功實現佛教現代化的重大轉型」,找到佛教生存發展之路,運用歌唱、戲劇、影片等現代技術的弘法方式,以及文學藝文化傳播佛教,透過文化教育重新建構,佛光系統是世界轉型最成功的例子。 他進一.....
人間佛教學第四堂課 人間佛教視角的法華經解讀
修中國禪法,恐怕在層次上不容易清楚明白。 一般人都認為成佛遙不可及,但《法華經》卻說「成佛非難」。永本法師例舉久遠釋迦的無盡菩薩行是實踐的典範。而藥王菩薩是空觀實踐;常不輕菩薩是假觀實踐;觀世音菩薩是中觀實踐。從人間佛教角度,星雲大師要大家直下承擔「我是佛」。這是基於佛性的因地,人人皆具清淨、平等、智慧、慈悲之本性,透過行佛的實踐,不斷自我修持,逐漸顯發佛性而解脫,完成佛性的果德,認識自己,並妥善應對世間人事問題。「人成即佛成」,人間佛教的「三好、四給、五和」是《法華經》菩薩道的現代實踐。 主持人郭朝順教授總結三觀:「『空觀』去執離苦;『假觀』入有化他;『中觀』悲智雙運。」又稱許永本法師將學者.....
《阿含經》佛陀的修行弘法日記
、呈現佛陀及其聲聞弟子修學的生活場景。五、內容廣泛,對象多元,聞法親近。六、體現原始佛法修學的生活性、共同性。此外,對於漢傳四阿含和南傳的尼柯耶的版本比對、《阿含經》經義對佛教思想發展的影響,以及做為中觀、瑜伽共尊學習法門,所謂「性相共法、人佛同源」的阿含要義,都有清析的論述。 慧讓法師則以自身的經驗分享自己閱讀《阿含經》的啟發。首先慧讓法師以《增壹阿含經》三一八經〈聽法的功德〉「未聞得聞、已聞重誦、見不邪頃、無有狐疑、解甚深義。」五個重點論述自身的生命體驗,體會到佛法帶來的改變,實踐隨喜布施、做義工、結緣、轉念等各種修行的法門,轉化自身的習氣煩惱。並從《增壹阿含》的第二○○經中以佛陀和提婆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