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貼近世界多元文化的 人間佛教的道路,可以說同樣是歷史運勢的必然要求。 道安大師所開啟的中國佛教,以中華文化固有的人文性為基 礎,其實已經為人間佛教的未來發展昭示了根本的方向。晚清民初 以來,楊文會居士、太虛大師、 歐陽竟無居士、慈航法師、大醒 法師、東初法師、巨贊法師、呂澂先生、印順法師、趙樸初居士、 淨慧長老、星雲大師、聖嚴法師、證嚴法師,以及當今積極活躍在 佛教弘法舞台上的一大批僧信大德,都為推動佛教由「傳統模式」 轉型為「現代模式」、由「中國模式」轉型為「世界模式」的事 業,為現代人間佛教思想信仰的弘揚,作出了各自重要的貢獻。星 雲大師是這一批現代中.....
晚清民初巨變——現代中國佛學復興的歷史背景
今天我要討論的是,1900 年前後的歷史巨變與中國佛學復興的背景。1 傳統時代各個文明體曾經相對封閉,可是隨著世界地理的大發現與西力東漸,近代世界形成了一個彼此關聯的網絡。近代以來各個國家的很多變化,都是因為互相衝擊、影響和交流才出現的,所以,研究近代諸國歷史,一方面要多多考慮外部原因,即這些新變化是否可能與異域有關,一方面也要深入考慮內部背景,即這些外來因素為什麼會促進文化史這樣變而不是那樣變。
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理念之淵源及思想背景
人間佛教在當代踐行中,已為廣大佛教信徒所接受,因此已然成為當代佛教信仰之主流。為此,本文回眸太虛大師首創「人生佛教」,為其弟子印順法師架構「人間佛教」義理體系與理路,作為其思想和觀念的基礎脈絡,尤其是嘗試回答:為何匡正、遏制佛教積重難返且日趨嚴重的世俗化、庸俗化傾向的佛教現代振興運動,恰恰最終落實於太虛大師所倡導的「人生佛教」及嗣後發揚光大的「人間佛教」信仰模式中?而佛教改革運動又為何恰恰與晚清民初的時代巨變與革命觀念洶湧澎湃相同步、相呼應?又是何種特殊的人生經歷,太虛大師被選擇並擔荷起首創「人生佛教」理念的使命?這些問題的回答,對於深入理解和正確把握「人間佛教」信仰模式的意趣、反省當代「人間佛教」信仰模式的得失與利弊,應是頗具價值的參照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