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近代佛教入世視域下的星雲大師―音樂弘法系列活動及其影響
近代中國佛教注重將佛教理論和社會現實緊密結合,積極宣導佛教入世參與社會生活,實現佛教的近代轉型。在近代佛教入世的各種活動中,包括文化、教育、藝術等各個方面,尤以星雲大師領導下的台灣佛光山音樂弘法活動頗為突出。不但成立了專門的梵唄讚頌團,而且開展了佛教梵唄巡演、義演,以及出版音樂集等多種形式的弘揚佛教的活動,成為推廣中國佛教文化的一張名片的同時,也是積極入世的近代新佛教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世佛教—太虛的新佛教運動
略談中國現代佛教新舊之爭中的江浙叢林
什麼是人間佛教﹖這是當代佛教界一個見仁見智、眾說紛紜的課題。星雲大師曾多次說過:人間佛教就是佛教,人間佛教就是漢傳佛教。佛教產生自印度,傳入中國之後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形成了有別於印度佛教的漢傳佛教傳統。清末民初以來,中國佛教走上改革與復興之路,人間佛教就是近現代佛教改革暨佛教現代化運動中出現的新佛教思潮。
論當代人間佛教思想的反思特質:以太虛大師的論述為中心
太虛大師(1890-1947)是20世紀漢語佛教界肇興未已的「人間佛教」思潮運動過程中,思想影響最卓著的佛教思想家,其思想個案至今仍值得人們進行深入探析。本文從印順法師在《太虛大師年譜》中的總體評價入手,指出太虛大師所著力建構的「人間佛教理論」,呈現出鮮明而深刻的反思意識。這種反思意識的構成內容,具體表現為對中國佛教思想傳統的反思、對中國佛教的出路的反思,對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化之關係的反思,以及中國佛教與中國社會關係的反思認知,必須結合其對人間佛教社會觀、乃至社會理論展開相應的思考。 本文指出,太虛大師以反思性為特徵的「人間佛教理論」,堅持以佛教為本位、以中國為本位兩大原則立場,以此展開其「人間佛教學」建構的「佛教性」、「中國性」、「社會性」、「文化性」和「普世性」,有其鮮明的中國社會認知與佛教弘化的關係意識。上述太虛大師佛教思考中的佛教性、中國性、社會性、文化性和普世性,既是其人間佛教理論的構成內容,更體現其人間佛教理論具有一種「反思性」的建構類型。
論惠能大師革新佛教的意義及對佛教中國化的推進
本文認為,惠能大師作為中國禪史上開一代新風的禪師,其出現絕不是歷史發展的偶然,如果從中國文化發展的規律著眼,就可見其有深刻的原因。這其中既有惠能對人的生命存在的現實狀態的批判性思考,又有對繁瑣名相、經師之學和陳式化的修行方法的革新,還有與老莊的自然主義、玄學的得意忘言和儒家的重視人生等學說的思想相通。惠能正是順應了時代需要,在繼承和發展佛教中國化的基礎上,通過對傳統禪法的變革與創新才使中國禪宗的發展出現了新的氣象。
南天寺迎來首屆「中澳新佛教論壇」 展現佛教本土化成果
以「人間佛教」的實踐認識「人文宗教」——兼談「佛光宗」的時代特色
人間佛教是當代華人佛教的主流形態,主張要為現實人生服務,契合了中國社會現代轉型之需要。其理念以「理性化」為特徵,注重佛法的生活化與社會關懷。這種新佛教的成功,既緣於印度大乘佛教的思想傳統,同時還植根於中國傳統宗教生活的人文精神。不同於西方以有神論為中心的宗教觀,中國宗教堪稱是「人文宗教」,以人文教化為用,以感應道交為體。實踐中的人間佛教,既重視文化與教育的功能,也關注信眾的生命體驗與解脫。
論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的展開—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
回顧百年來革新佛教的歷史,既可看到太虛大師提出的人間佛教思想至今依然熠熠生輝,更可看到星雲大師從理論到實踐積極推展人間佛教思想,通過回歸佛陀本懷,對人間佛教進行富有現代性的新解釋,不僅指明了當今人間佛教發展的新途徑和新方向,而且也對未來中國佛教的發展有著十分深遠的前導性影響。本文通過信仰與實踐、傳統與現代、神聖與世俗的關係,試析星雲大師弘揚的人間佛教,為順應時代之發展,開拓中國佛教在現代社會發展的新途徑與新方向。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解讀
星雲大師所著《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書,於2016 年8 月由人民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這本二十五萬字的著作共分六章:第一章「總說」,敍述佛教兩千多年來其思想、精神、教義、修行方法在世界各地流傳以及對各國社會和人民產生深刻影響;第二章「佛陀的人間生活」,講述佛陀一生的行誼,從一日生活,到對弟子、信眾、社會的教化等;第三章「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從人間生活的思惟角度,闡述佛教所信奉的義理,並給予正解;第四章「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從衣食住行、社會慈善公益,以及書法、繪畫、戲劇、舞蹈、音樂、建築、文學作品、語言文字等方面,都可看到佛教發揮的作用及影響;第五章「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論述佛光山繼承人間佛教宗旨,從文化出版、教育辦學、弘法活動、慈善事業,和國家弘法等五方面努力踐行人間佛教以及取得的輝煌成果;第六章「總結」,星雲大師自述佛光山創建之種種因緣及其個人在其中所遭境遇,表達了革新佛教的心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