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懷念星雲大師】第四堂課「人間佛教視角的《法華經》解讀」6月1日登場
。由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郭朝順擔任主持人。 永本法師,1983年依止星雲大師出家,1991年畢業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現任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佛光山叢林學院專任教師、南華大學專技級教授。專研天臺教法,著有《天臺四教儀釋譯》、《天臺小止觀》、《課堂上的摩訶止觀》等專書。 《人間佛教視角的法華經解讀》一書,融會古今諸家觀點的精要,探討星雲大師各種弘法事業的實踐,其背後所蘊含的理論教義,顯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菩薩行思想的特色。主要秉持人間佛教的精神來解說《法華經》,分成前後兩篇。闡述:「《法華經》思想教義實踐之研究」、「《法華經》與人間佛教之關聯性」、「《法華經》的成立價值」、「人間佛教菩薩.....
2023人間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學子多元探討人間佛教
學李心苑老師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夏德美副研究員評議,三位同學發表報告。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宗教學博士生谷龍同學的報告題目為《論星雲大師人間淨土與智者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共鳴》。谷龍同學認為,天臺智者大師與星雲大師皆對中國佛教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他們的思想具有開創性,包容性,對中國佛教思想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兩者的思想皆本源于佛陀源初的生命境域,反映在淨土思想領域,則是“唯心淨土”,是“心淨則國土淨”,這是天臺四土與人間淨土之同體相即。 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李婷宜在題目為《星雲大師演講的表達藝術》的報告中指出,綜觀大師的演講可以發現,大師演講具有自如地使用恰當的修辭方式、演講具有針對.....
天臺宗是否為中國人最早建立的佛教宗派
一般以為天台宗是中國僧侶最早建立的宗派,但嚴格說來,天台宗一詞的提出始自湛然法師,距離智顗禪師已有百年之久了,所以天台宗是否是中國人最早建立的宗派實可再討 論。 在天台宗的燈統中,於唐代有所謂九祖說,這是由智顗至湛然為主;於宋代始出現十七祖說,這是由湛然至四明知禮為一系,此後,燈統說始告確定。然而,燈統說的提出實受禪宗燈統觀念的剌激所致,因為智顗禪師之時並未有建立宗派的觀念,也未指定傳法弟子,智顗之後,教門中衰,習天台者有漸漸流入南方禪門的情形,至荊溪湛然禪師之時,號稱中興天台教門,然此時南北教門並立,禪宗燈統之說甚為流行,湛然門下受此影響,由湛然往上溯,遂有所謂天台九祖之說,但湛然卒後,不久就碰上會昌法難,天台教門勢力為之中挫不振,直至宋代四明知禮之時,始復振天台之學,並與禪宗抗衡,因知禮之故,由知禮往上溯,天台十七祖說始告確立。 由天台燈統說的成立過程可知,天台之學雖創興於智顗禪師之時,但宗派的提出卻是到了荊溪湛然之時,而到了宋代之時,天台宗的地位始告穩定,由此看來,雖然智顗禪師活動時間早於賢首法藏及慈恩窺基,但要以此論證天台宗是中國人最先建立的宗派,實有待商榷。 由天台燈統說的成立過程也可得知,教門之興衰在於有無人才,天台教門若非在中唐有湛然禪師、在北宋初有四明知禮法師,則天台教門恐亦將如三論宗或慈恩宗般曇花一現,或則融入禪宗亦未可知。
佛教的自我教育與生活實踐——以天臺宗二十五方便為例
人類從小到大就不斷地自發性的自我認知、自我學習、自我修正,以解決在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困境與疑惑,只是每個過程的學習對象或目標有所修正罷了。從自我認知「我 可以將自己塑造成什麼樣的人?世界與自我是什麼樣的關係?」到自我學習、修正,就是一個全程自我教育的過程。 雖然,佛教說「無我」,似乎與「自我學習」等概念相互違背,但別忘了佛教未曾離開人間,而說「人成即佛成」。此中的「人成」不是指他人,而是指「如佛一樣成就的『自我』」。 想要如佛陀一樣,必先要知道佛陀是如何成就的方法,再起而效法之。而「無我」正是要破斥有一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自我」;要強調有一願意反省、修正、開發潛能的自我,成為一位既善於調御自我,也善於引導他人的「覺者」,此「覺者」即是「佛成」。至於,成就「覺者」的方法可散見於三藏十二部,這種學習不是知識的累積,而是生活的實踐。 本文以天台智者大師「二十五方便」來談佛教自發性的自我教育觀是完成自我的基礎,因為「人成」無它途,只有從自我改變開始。當代西方思潮有逐漸向東方思想靠攏的趨勢, 故本文也藉由傅柯的「自我技術」與賴爾的「實踐之知」來談佛教徒日常生活中自我教育對佛法實踐的重要性,也是「成佛」之全人格教育的起點。
佛教解經學與人間佛教教義體系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辦
與文化工作需要長期努力和奉獻,方克有功,今日的解經學研討會正是「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的工作實踐,期勉與會大眾能在此次的發表中,體會佛教解經學的要義。 第一場由李四龍教授發表〈湛然解經與唐代天臺宗立義方式〉,探討唐代天台著名學者湛然在整理和解釋智顗大師著作時,以「判教」做為解經方法。湛然結合問答辯破、專題論義和章句訓詁三種方法,促使祖師的著述成為天台宗的根本典籍。浙江工業大學鄭興中教授則在〈《大乘義章》與解經學:基於教理解釋的視角〉,探討《大乘義章》是如何組織教理,教理解釋的重點是什麼,並分析它與印度毗曇學的差異。這樣的研究有助於更深入地理解唐代天台宗的解經方法,以及《大乘義章》在佛.....
天臺知禮大師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