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僧事百講 1:叢林制度
僧事百講 1:叢林制度  One Hundred Lessons on Monastery Languages and Affairs: Monastery Systems
第六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上海開幕
第問題,認為構建法理充分、階次分明、行之有效的人間佛教修持方法,對於人間佛教的落實與推進將起到決定性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溫金玉教授發表的論文為《人間佛教制度研究——以《僧事百講.叢林制度》為中心》。他通過對佛光山人間佛教制度的研究,認為星雲大師既不違傳統佛制,又能順應時代形式的變遷轉換,形成了融合傳統與現代的「佛光山清規」,實際上打通了傳統佛教與人間佛教戒學之間的壁壘。 雲南師範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李廣良教授發表的論文為《「新般若學」視域中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他通過般若學的理論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進行考察,提出了「新般若學」的設想,旨在通過般若智慧與方便法門的統一以妥善解決.....
人間佛教下的叢林光影 ─清規制度的中國化與實踐意涵
禪宗叢林制度的創立,可以追溯到佛陀時代的僧團傳統,僧侶在共住共修中秉持清淨和合的戒律生活。中國唐代,馬祖道一開創叢林,百丈懷海制定清規,使寺院生活逐步擺脫單純依賴印度律儀的模式,轉化為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清規制度。此制度結合儒家禮樂精神與中國宗法倫理,強調僧團自治、職事分明與和合共住,不僅維護了僧團秩序與修行品質,也適應了歷代社會政治與經濟環境的變遷。 進入現代,「人間佛教」理念強調佛法入世、關懷社會,為叢林制度注入新生,使其由山林閉鎖走向都市弘化,由靜態規範轉化為動態實踐。本文透過歷史演變與制度分析,探討叢林清規如何在保持佛法核心精神的同時,融入中國文化並因應社會需求,進而體現佛教跨文化傳播與本土化調適的典範。透過叢林制度於現代教育、社會服務、文化轉譯中的光影流轉,本文旨在呈現其制度轉型與宗教實踐的時代價值。
人間佛教制度研究 ——以《僧事百講.叢林制度》為中心
所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歷史上無數的古德先賢為僧團的和合共修,立下了條約規矩,使得萬古傳燈,禪法相續。佛光山自開山以來,依此安僧辦道,不違傳統佛制,且因應時代的變遷,形勢的轉換,繼承制度,改進規約。星雲大師為佛光山這個現代叢林僧團重新建構組織章程,訂定各種規約,形成了融合傳統與現代的「佛光山清規」。本文以《僧事百講.叢林制度》為中心,來探討佛光山的人間佛教制度建設。
人間佛教制度研究——以《僧事百講.集會共修》為中心
《僧事百講》作為近代中國叢林制度的百科全書,其內容分為六大類:制度管理、禮儀常識、僧侶完成、各種修持、弘法利生、佛門飲食。具體以《叢林制度》、《出家戒法》、《道場行事》、《集會共修》、《組織管理》、《佛教推廣》六冊呈現。其中《集會共修》所討論的正是佛門團體的修持類型與弘化方式。本文將以《僧事百講・集會共修》為中心,梳理一條中國佛教制度的演進之路,為日後中國佛教的運行發展作一借鑑。
制度建設與人間佛教信仰方式——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制度理論為中心
人間佛教的制度建設涉及到佛教組織的建構模式、信仰表達模式、團契模式、身分及信仰群體的認同方式,同時也決定了佛教文化的信仰表達、人際互動、團體認同、人群信任……等層面的社會化建構路徑。人間佛教「星雲模式」即是基於佛教傳統,同時也創新了傳統佛教制度,設置佛光會這一現代法人制度為人間佛教模式提供強大動力,使得叢林制度與功能在教團與社團的互動中得到了最好的延伸,既能保證僧團制度的有效性與神聖性,又最大可能的確保其有效性與神聖性,因此被諸多學者定位為「星雲模式人間佛教必將成為一代風範」,也成為中華文化、社會建設的重要社會力量。
人間佛教的女性觀——以星雲大師為主的考察
就理論與制度兩層面比較之,很顯然地可以看出:星雲大師佛教女性觀的特色與重點,大致上落在具體制度的實踐上。其理論見解多從人情事理角度著眼,較為感性動人。然此亦 為其「人間佛教」之特色,以不重理論,以重生活化、人間化為其宗旨,反而彰顯佛光山在叢林制度與組織方面的嚴密與健全。 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觀,不論在佛教思想史上,或者中國婦女運動史上,乃至當代宗教發展上,實居於承先啟後的歷史關鍵性地位。
第八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者主題論壇「人間佛教的百年回望與反思」宜興舉行
師主要從僧伽制度、佛寺管理條例、僧伽教育制度三方面來進行制度的變革。在僧伽制度上,太虛大師指出教制革命的中心是要改革僧眾的生活、組織制度,建立起適應時代需要的住持僧團。在佛寺管理條例上,太虛大師注重對叢林制度的整頓,使寺廟制度能更適應時代。在僧伽教育制度上,太虛大師創建了中國最早的佛學院——武昌佛學院,以及漢藏教理院,居功甚偉。星雲大師同樣從三方面對制度進行改革,一是總結戒律的基本精神,即不侵犯,認為持戒就是修行;二是適應現代社會平等主義思潮,貫徹佛教平等觀念,打破傳統束縛,建立契理契機的新制度;三是對戒條進行綜合、簡化、時代化。 最後,妙凡法師進行了簡要總結,並感謝四位老師從歷史性、現代化、.....
《僧事百講》英文版套書隆重推出 叢林常識邁向國際
套書,完整翻譯原6冊103講內容,並保留原書問答的模式,讓讀者透過問題意識了解叢林百事。 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僧事百講》英文版套書隆重推出 叢林常識邁向國際 《僧事百講》是一部近代中國佛教叢林制度的百科全書,由星雲大師親自講述。在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的領導下,特別推出英文版套書,向國際人士介紹傳統中國佛教叢林制度沿革、內涵與精神,有助國際人士認識與理解中國佛教的制度及其背後意義。 星雲大師將畢生叢林參學、弘法利生的智慧,在書中傾囊講授。全書有僧侶應學的儀禮、抱持的理念、在家居士應確立的學佛階次與正確觀念,並提出佛教未來發展的方向。英文版完整翻譯103講內容,保.....
具五善、去五惡——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思想
本文從理論層面分析了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思想,星雲大師在五方面展現其對佛教女性的看法:先天體質上為男剛女柔、社會結構上為男尊女卑、修行之道上為男淨女垢、成佛境界上為男女平等,而在佛教推展上則肯定女性的貢獻。 星雲大師立論的觀點強調女性獨具的柔美特質,呼籲女性應發揮溫柔、謙遜、忍耐、慈悲、智慧的美德,在行為上具五善、去五惡,為家庭、社會、佛教提供一份力量,為眾生創造更詳和圓滿的人間,而在1998年的國際三壇大戒,也充分顯現出星雲大師推展比丘尼戒的願心。 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思想,不論在傳統叢林制度的改革上、男女社會結構的調整上,乃至於對當代宗教態度的修正上,均展現了重大的時代意義,對台灣佛教叢林男女二部僧團的均衡與平權發展,樹立了良好的制度與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