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化世與益人
回顧過去十五年來,所有佛光會員分布在世界各地化世益人,大家不辭辛苦的弘法傳教、成立分會、舉辦各類活動,乃至護持佛光道場所推動的各項弘法事業等,不但在生活中參與奉獻,增加很多宗教體驗,同時也為自己與社會寫下無數的歷史,尤其見證了佛光會的成長以及「佛教全球化」發展的成就,因此今天在這裡首先要對大家表示由衷的讚歎,同時藉由這次的因緣,提出「化世與益人」,作為今年大會的主題,也是表示對各位佛光會員的一分期許與希望。 談到「化世」與「益人」,我想到自己這一生,從十二歲出家以來,心中始終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為了佛教」。
人間佛教座談會 認識佛光山
會中華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壓軸登場,暢談佛光會組織與功能,他表示,佛光會的組織是讓在家居士從出生到往生,都能在佛化家庭中受教化,找到自己的價值,讓人看見夢想的力量。大師也希望透三好、四給、五和的學習,讓佛光會員成長,有為人服務的榮耀感,且對於佛光會幹部給予專業化講習,提升服務人的能力,利己亦利他。 圖說:文化院代表佛光山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說明,大師創辦文化最大目的是希望大家看到佛光山的文化、佛教的文化,以文化來弘楊佛法。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 圖說:慈惠法師表示:以座談會的方式舉辦「人間佛教座談」,就是希望不要拘泥於學術研就或論文發表的形式,讓大家透過座談會盡心如意、暢所欲言。讓論文內看不.....
國際佛光會檀講師制度研究
佛光山開山至今, 在家信眾也參與弘法利生工作 ,為此國際佛光會在居士教育領域,也開創性的創設了檀講師制度。檀講師作為佛光山弘法布教師的組成部分,在體現僧信平等與融合、整合信眾力量弘揚人間佛教、促進佛光會員的擔當與成長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歷史上有諸多居士作師的實踐,如楊文會與金陵刻經處,王一亭與世界佛教居士林,以及太虛大師的僧信並建制度設計和組織實踐。與民國時期的居士教育相比,佛光山的檀講師制度特色鮮明,主要體現在以佛光會為依託的運作模式、居士為中堅力量、講師形態多樣、明確的選拔培訓考核晉升機制等四個方面。研究國際佛光會的檀講師制度對大陸佛教的弘法利生具有不可多得的意義。
立足本土,胸懷法界——國際佛光會的回顧與前瞻
屈指一算,今年──二○○一年,國際佛光會已邁入第十個年頭了。十年來,我追隨家師星雲上人披星戴月,席不暇暖,為會務而奔忙,有時是一天數場的成立大會,有時是接二連三的座談會,其中甘苦,不足為外人道,惟願眾生皆能離苦得樂,歡喜自在。值此新世紀之始,往事如浪潮般在腦際澎湃迴轉,今執筆寫下,希望有志者皆能加入我們的行列,共同為弘法利生而攜手努力。
星雲大師「行佛」的思想根據與推行目標
星雲大師的「行佛」理念與運動,是在既有的「佛行」(十八不共法)含攝了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菩薩行」,乃至將人間佛教極力推廣的「三好」、「四給」等佛教新運動視為「行佛」理念的外延與開展。為釐清星雲大師「行佛」的思想根據與推行目標,本文聚焦於其「行佛」、「行佛所行」的論述語境,探討三面向:一、考察「行佛」與佛經中「行佛行」、「行佛所行」的思想連繫,揭示星雲大師「行佛」主要看重「菩薩行」的「覺他」。二、考察星雲大師「行佛」理念是以「我是佛」的佛性思想為依據,須在「自覺」與「行佛」中印證「我是佛」。三、剖析星雲大師倡導「行佛」的現實因素及其對佛教徒、佛光會員的正向作用。要言之,星雲大師的「行佛」理念,根源於「我是佛」的佛性思想,內容則融和了直下承擔、用於生活的禪修精神與自覺覺他的菩薩願行,期許在現實生活中,修正部分佛教徒的修持盲點,提升佛教信仰層次,進而彰顯人間佛教菩薩道的積極形象與普濟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