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Humanistic Buddhism: Plurality and Humanism in Buddhism in the Context of a Buddho-Christian Comparison
One of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Buddhism is its plurality, which can be seen in its objects of faith, scriptures (or 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e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is plurality is in its religious perspective of “humanism,” which is demonstrated in the Buddha teaching the Dharma in different ways to different people. Completely grounded in the human as an individual, teachings are given in response to the individual’s capacity, and medicine is prescribed according to the ailment of the individual patient.
Humanistic Buddhism: Plurality and Humanistic Buddhism in the Context of a Buddho-Christian Comparison
On the morning of July 27, 2015,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met scholars and other devotees attending the Third Symposium on Humanistic Buddhism on the third floor of the Dharma Transmission Center, during which he gave a speech “How I Realized Humanistic Buddhism,” (originally titled “The Causes and Conditions that Guided Me to Humanistic Buddhism”).1 I had the great fortune of personally listening to this speech, during which Venerable Master responded to doubts (eight of them) on Humanistic Buddhism raised by those who do not quite understand it, covering topics such as tradition and modernization, laity and monastic, transcendence and engagement, origins and contemporary, spiritual cultivation and activities, etc.
後人類時代的佛教轉型—人工智慧交互下的人間佛教
本研究基於人間佛教「後世俗」之特質,探究作為彰顯「後世俗」之重要路徑的人工智能,及建立於其上的「後人類」理念與人間佛教的相適性。一方面通過列舉佛教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案例,論證人工智能在工具性層面有利佛法弘傳,促進人間佛教科技現代化轉型。另一方面通過將星雲大師「同體共生」、「生死一如」等理念與「後人類」身體觀及生死觀進行對比,指出人間佛教法理與「後人類」倫理共同指向超越生死差異性、達至萬物同體和諧存世之境,而星雲大師「無情眾生有性」論更為「人工智能可否成佛」問題提供理論借鑑。以期從技術與倫理兩個維度,探索人間佛教與人工智能交互之中的相合關係,進而豐富佛教科技轉型的理論土壤。在肯定二者相合的基礎上,也指出人工智能理論極端化下可能造成新的身心對立,並與人間佛教身心一如修証體驗產生齟齬。故而人間佛教也須與人工智能倫理保持距 離,當物理功能主義消解人的主體性時,以佛法的人間性光輝拯救人本主義危機。
人間佛教與儒佛交融——以太虛和星雲大師為中心
在中國佛教界對人間佛教理論的完善和實踐展開過程中,體現了與儒學思想相融合的特點,雖然在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中,曾經歷過儒學化的過程,但人間佛教再次關注到與儒學的思想聯繫,這種融合體現在諸多的方面,此文以比較性的方法,將這種融合歸納為七個方面,即人間佛教的人本特色與儒學的人本主義的融合、人間佛教的倫理思想與儒家的倫理觀的融合、人間佛教的「入世」品格與儒學的入世精神的融合、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與儒家的大同理想的相融、人間佛教的成佛境界與儒學的成聖理想的相融通、人間佛教的契理契機方法與儒學的經權結合方法的相通以及人間佛教的實踐品格與儒學的重行傳統的相通等等,人間佛教這種儒佛交融特點有其重要的意義。
人間佛教:多元佛教與佛教的人本主義——以佛耶比較為背景
佛教具有多元的向度,這是佛教的特色之一。佛教在其信仰對象、經典(或教法)和修行法門上,都有多元性的表現。造成佛教多元取向的根本原因,在於佛教的「人本主義」宗教觀。佛教「人本主義」的宗教觀表現在佛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法,完全「以人為本」,此所謂「觀機設教,對症發藥」。佛教「人本主義」的宗教觀,最終造成了佛法內部「人本主義」的多元結構模式。在這種多元結構模式中,佛法與佛法之間既有並列關係,也有等差關係;而等差關係中又有「好―最好」等差關係、「方便―究竟」等差關係和「權―實」等差關係這三種。不過佛教的多元並沒有造成其內部的對抗和分裂,反而在多元的基礎上獲得了高度的和諧和統一,這就是法藏所說的佛法既是「一音」又是「圓音」。
「人間佛教」:多元佛教與佛教的人本主義——以佛耶比較為背景
2015年12月27日上午,星雲大師在佛光山傳燈樓三樓會議室,與前來參加第三屆人間佛教座談會的學者以及其他信眾見面,並發表了題為〈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的演講,我有幸親聆教炙。在這個演講中,星雲大師針對「一些對人間佛教不了解的人」所提出的「對人間佛教的一些疑議」(共8條),以及「還沒有普遍讓人了解」的諸如「傳統與現代、在家與出家、山林與社會、原始與近代、修持與行事等這許多問題」,發表了自己20條主張予以回應和解釋,我們不妨稱之為「星雲二十條」。
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人間」定義
釋迦牟尼佛把「四聖諦」作為最初的教誨,不僅是為了向人類展示苦的根源,更重要的是給予眾生終結苦難的希望。因此,佛陀常被譬喻為「醫生」,照顧人類最根本的需求―從苦難中解脫。隨著人類在其興趣與價值上有了更廣泛的定義,佛教弘法模式的範疇也變得更多元,並促使其在生活各層面具備人本主義(Humanism)特色。本文旨在探討佛陀教義與修行當中的人本主義元素,並從中找尋其與人間佛教之間的關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