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的入世傾向與出世堅守
人間佛教的理念與實踐,與佛教內在鮮明的人文精神密切相關。大乘佛教的「世間出世間不二」、「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的不二中道思想,給人間佛教提供了理論基礎。繼禪宗之後,人間佛教消解了佛教理想的彼岸性,使成佛的修行成為一種現世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適應了新時代人文關懷的需要,體現了人本位。
中國文化復興 佛教當擔大任
中國文化復興 佛教當擔大任  Selections on the Revival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Shouldered by Buddhism
中國佛教人文精神的歷史與未來
中國佛教淵源於印度佛教,而形成發展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中國佛教師保持了印度佛教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又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形成了許多特殊的特質,其中最突出的是其對現實的人和人生問題的關注,這成為中國佛教文化的重要特點。發揚中國佛教關懷現世現生的人文精神,使佛教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不僅有助於現代的社會和人生,而且對佛教在現代及未來的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同體共生」的精神來源——以星雲大師國際佛光會第二次主題演說為依據
正如星雲大師所云:「我們現在揭櫫『同體與共生』作為這次大會的主題,不但合乎真理法則,更富有時代意義。」「同體共生」,一方面合乎自然科學(「現代綜合進化論」),另外一方面又體現了人文精神(儒釋道三教),達到了事實與價值的統一。佛光山弘揚「同體共生」的精神,一方面是在完成佛教「化現代」的神聖使命,另外一方面也是在弘揚中華文明的根本精神。可以這樣說,星雲大師提倡「同體共生」的精神,表明佛教的理念能夠成為社會公共性價值,為現代社會的培育與發展提供精神支援。
略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人文精神
本文由考察「人間佛教」一語的英譯出發,通過梳理和分析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思想的代表性的界說和定義,闡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中的人文精神。「星雲模式」人間佛教思想的「人文精神」的形成,既有歷史的時代的影響和烙印,更是星雲大師獨特的個性氣質和長期的弘法經歷使然。
以「人間佛教」的實踐認識「人文宗教」——兼談「佛光宗」的時代特色
人間佛教是當代華人佛教的主流形態,主張要為現實人生服務,契合了中國社會現代轉型之需要。其理念以「理性化」為特徵,注重佛法的生活化與社會關懷。這種新佛教的成功,既緣於印度大乘佛教的思想傳統,同時還植根於中國傳統宗教生活的人文精神。不同於西方以有神論為中心的宗教觀,中國宗教堪稱是「人文宗教」,以人文教化為用,以感應道交為體。實踐中的人間佛教,既重視文化與教育的功能,也關注信眾的生命體驗與解脫。
略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人文精神
「人間佛教」的概念最早是由民國時代佛教革新運動的宣導者太虛大師提出來的。太虛大師目睹清末以來中國佛教的衰敗落後,主要表現為寺廟常常依賴經懺法事―超度亡靈的收入來維持僧團的生存,也就是說,當時的佛教是為「鬼」和「死人」服務的;而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本來是為了解決人生問題,要為活人服務,與世俗社會緊密聯繫,亦即「成佛在人間」,「人成即佛成」,因而積極宣導「人間佛教」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