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學習管理學
佛教裡有八萬四千法門,法法都是一門管理,幫助我們成就佛道、圓滿自覺。對年輕人來說,最好的學習典範,就是《華嚴經》中的有為青年―善財童子。在五十三參當中,有一些值得我們學習上參考的,好比生活裡面的運用、做人處事的關係等,我以十點來貢獻給大家。
日本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開啟東亞佛教研究新里程
成研究中心的成立。謹記星雲大師教誨,法水寺作為一個佛寺,希望能繼承和重現隋唐時期佛寺與市民生活緊密聯繫的傳統;藉由學術研究,釐清社會所需,為世人服務奉獻。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木村清孝教授表示,《華嚴經》五十三參的典故,說明佛教不僅有偉大的菩薩與高僧,也有許多平凡人物,都因為願力而成為「善友」。今天善友齊聚,未來也將吸引更多人加入,共同推動研究中心的發展。 作為研究中心成立的推動者之一,中國人民大學張文良教授表示,當年深受木村教授「東亞佛教視野」理念所啟發,萌生了三個理想:第一、搭建一個讓中日韓聯手推進大乘佛教研究的平台;第二、推進東亞佛學人才的共同培養;第三、中日韓三國學者聯手撰寫東亞佛教史。在.....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華嚴思想
本文研究主旨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與華嚴思想的關係。論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從理論原點的角度探討二者的關係,指出圓融無礙是華嚴思想和人間佛教契合的出發點。星雲大師藉華嚴思想說明人間佛教,指「理事無礙」即是人間佛教。第二方面從深入法界的角度探討華嚴五十三參和佛光山人間佛教諸種行為和實踐之間的關係。文中認為星雲大師在不同的場合多次以華嚴深入法界、善財五十三參來說明人間佛教進行了種種活動的合理性,特別是一些表面看和傳統佛教關聯不大的行為。第三個方面從人間淨土建立的角度,說明了華藏淨土及華嚴思想都是佛光人間淨土建立的理論資源和思想背景。
佛教經典詮釋的現代意義與生命教育義涵
本文主要從關懷生命的角度切入,省思如何藉由較能為現代人所接受的方式詮釋佛教經典,如探究《阿含經》的「如實正觀」、「所作已作、不受後有」對離苦得樂、超脫生死輪迴有何助益?如何了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而確實「度一切苦厄」?如何透過《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令身心安住而無執、無著?如何讀解行證《維摩詰經》,才能如實地除病不除法?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引導一切眾生證成《大方廣佛華嚴經》所展現之清淨佛法界的具體修證方法又為何?如何依循《妙法蓮華經》而悟入佛的知見?而《六祖壇經》中六祖惠能最膾炙人心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又對現代身心飽受煎熬的眾生有何啟發與引導?具體而言,本文藉由開展佛教經典詮釋的現代意義,乃至具體論析佛教經典中所可能蘊含的生命教育意涵,以期佛教經典更易於為社會大眾所接受,並藉由佛教經典之詮解與實踐,進而對實存之生命有所助益。
《華嚴經》圓融思想的實踐 善用其心
行願品》,簡稱《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 入法界品》的異譯。佛陀宣說此經的地點有「七處八會」或「七處九會」的不同說法。內容在宣說菩薩的修行過程,可以從「次第行布」及「圓融相攝」兩個角度理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以及「淨行的價值:如何善用其心」等,都是本經的重要內容。 邱教授指出,佛法以「圓」來說明宇宙人生,理要圓,事要圓,理事皆圓,事事皆圓,這也就是《華嚴經》所倡明的四法界。星雲大師對《華嚴經》圓融思想闡釋有:「理事無礙就是人間佛教」、「圓融無礙就是圓滿人生」、「為人處事的準則,要做到處事圓融」。又引用《迷悟之間・養量》:「經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能把虛空宇宙都包容在心中,那麼你的心量.....
